张乐然(右二)为游客拍合影,同时搜集他们的游玩体验与建议。 (胡家埭村委会供图)
今年1月,我来到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胡家埭村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到村后,我坚持每天“聊一位”,在院落里、村委会里和村民、村干部面对面交流。
记得一进村,50余亩的荷花园就吸引了我。看到冬日残荷在寒风中挺立,我期待起了夏日盛景。7月荷花节开幕,游客接踵而至。但这片美景对村民而言,似乎只是“家门口的一片塘”,熟悉却不太相干,少了份参与感和自豪感。这片荷花园是2015年镇农投公司所建,在村民们的眼里,荷花园是个“外来户”。如何让荷花园成为村民心中“自家宝贝”?村民们关于荷花园“花开得是好,就是不知道热闹归了谁”的牢骚话让我意识到,必须建立荷花园与村民生活的真实联结。
在村党总支书记陈佩君的支持下,我策划了村民游览摄影活动,邀请村民免费游园拍写真。起初入户邀请,不少村民摆手,“没啥好拍的。”我笑答:“荷花一年年开,您可是看着它们长大的老邻居了!这花再好看,得有人衬着。”
活动当天,我忐忑地等在园门口。临近约定时间,我惊喜地看着村民们穿着素雅衣裳陆续走来,还相互招呼:“村里选调生给拍照片,免费的,快来!”最终有20余位村民参与。镜头前,他们略显紧张又掩不住兴奋。照片送到手上,有人立刻发给城里儿女:“看!在咱村荷花园拍的。”当村民在荷花园拥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距离感便开始消融。
循着这条道路,我组织了“我为荷花园代言”Vlog征集。村民对着镜头邀请游客来村里玩。“欢迎来我们村看荷花,早上来最好,露水还在荷叶上,好看!”看到自己的笑容上了网,一向不怎么玩手机的村民纷纷转发点赞,那份骄傲溢于言表。“你这个角度确实巧妙,能让村民自发为荷花园代言。”一位村干部对我说道。村民的声音被听见、形象被展示,他们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光拍照还不够,村民记忆里的往事才是宝藏。荷花园缺故事?村民记忆里有的是!我成了几位“老胡家埭”的“小跟班”,磨着他们聊。“这荷花园的地当年干啥的?”“建园子时您有啥印象深的事儿?”慢慢拉家常,村民们也慢慢打开了话匣。搜集来的带着泥土味的故事,被我整理成《胡家埭荷塘的“前世今生”》。给游客讲解时,我特意揉进乡土记忆。游客听到的不只是花,还有土地上的人与事,荷塘的魅力有了厚度;村民得知自己的故事被珍视,对荷塘的感情也更深了。
游客体验还会影响村民对“自家景点”的认同。荷花节期间,我揣着小本子当“移动意见箱”,记下游客的意见建议:能否设自动贩卖机、竖用餐指引牌、挂荷花科普牌?整理好后,我去与运营方沟通落实。这些“小事”让游客更舒心,村民看着家门口景点越来越贴心,也更愿向亲友推荐。我还跑了8个点位,深挖可玩点,手绘“乐游文明村”导览图并同步导航平台。手机一查,公厕等便民点也一目了然。小小举措,不仅方便游客,更让村民真切感受到“咱们真方便,真有样”的自豪。
让荷香飘远,需长远眼光与持续动力。在镇党委支持下,我依托“从高校来、在乡村干”的身份,主动联系母校华东师范大学“青马工程”实践团队进村调研,围绕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出谋划策,最终形成报告提交镇旅游办。我还引入了母校优质党课资源,加深村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当大家真正认识到,守护这片荷塘,就是守护自己的“金山银山”时,那份主动参与、共同维护的内生动力便会更强。
看见人,贴近心,谋长远。荷花的美,离不开泥土的滋养,我要做的就是读懂期待、听懂心声。唯有让村民成为“荷塘故事”真正的书写者与受益者,这份联结才能生生不息,荷香才能飘向远方、沁入心田。张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