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诚(左)帮助果农为猕猴桃授粉。蒋文杰 摄
2022年8月,我来到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担任村党委书记助理。
20世纪80年代,菖蒲塘村早早发展起了水果产业,几乎“家家有果园,人人会嫁接”。但是,市场价格“上蹿下跳”和极端天气频频造访,也常让和果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果农束手无策。我刚到村里时恰逢大旱,连续两个多月无有效降水,因失水提前掉落的猕猴桃铺满了山头。产业经济学课程中提到的农业风险从未如此具象化。
降低村里的产业风险,让村庄“两条腿走路”,是我最想做成的事。菖蒲塘村距凤凰古城仅7公里,村里还有一个国家AAA级瀑布群景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用好客流,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是长久以来村干部们不敢为的构想。
“小邓,你是学金融的,农家乐怎么办,你可要多出主意。”正当我庆幸自己刚到就能“发光发热”的时候,偶然听到的讨论像石头砸了心窝子——“别看他说得容易,赔了本算谁的?”“咱们这些老骨头老老实实卖好猕猴桃就不错了!”
畏手畏脚、干劲不足,还是思想没有解放。我硬拽着几个村干部跑遍了州内几个明星村,看模式、学理念,像解苗家酸坛的老麻绳,非得把村干部心里那“不想干、不敢干”的死结解开。从一开始借口我的两厢小车太挤而不愿奔波,到后来外出考察时主动带上纸笔,这些早在20年前就被聘到外省任猕猴桃技术员的“土专家”像学徒一样认真琢磨起了农家乐经营。村干部们的思想逐步统一,确立了“危房变客房,苗寨变景点,荒地变菜园,农民变员工”的“二次创业”思路。
申坨寨的四栋闲置传统石头屋被选中作为主体建筑,是冠以“菖蒲塘红色农家院”之名,既点明这片红色热土,也寓意生意红红火火。石头屋改造那阵子,寨子路窄,建材运不进,只能靠人扛马驮。老支书带着人一锤一锤敲掉危墙的朽木,汗水把旧汗衫浸透,湿贴在背上。隔壁的嬢嬢塞了碗水给我:“公家做事不容易,你这外来的后生是真肯干。”屋檐下那碗沁甜的雪茶,比啥动员都提气。
开张的头几个月是最难熬的。客人嫌菜式少,服务员手慢脚慢。最急人的是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北京、长沙等地校友支持的腊肉订单,我们熏的货不是咸了就是容易发霉。我请来科技小院食品加工专业的研究生小唐,才发现是腌制时的温度没控制好。
我辗转联系县里的腊肉加工厂,把龙大厨送去蹲了半个月。他回来时拎着两挂试制品,切的薄片透亮得能照见人影。去年初冬从老百姓手里收购了20多头年初预订的生猪,熏房的烟火昼夜不息。结账那天,几个嬢嬢攥着钞票反复念叨怎么扩建棚舍,等开年还要多抓几头猪仔。通过食材收购、吸纳就业等方式,农家院带动了周边群众79户、354人。
刚来时那些空荡的石头屋,如今从窗棂里透出暖黄灯火。遇上生意红火时,200多号人挤满院子,周边闲着的嬢嬢们都被临时喊来搭把手。前段时间我邀请传媒公司来拍宣传片,要龙大厨颠勺。镜头底下他绷着脸,抄完稻花鱼才敢擦汗。导演喊“咔”的瞬间,他举着炒勺“自作主张”加了一句苗话:“菖蒲塘的灶火旺得很!”摄影师愣在原地,满院子却笑倒一片。 邓志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