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冯兆伦(右二)在参加展销会活动。(平阴县委组织部供图)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付庄村以人才振兴为突破口,通过系统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引机制,实现了从“空心村”到“种子村”的蜕变。
青年人才培引的核心做法。政策体系创新成果显著。分领域细化13类人才队伍建设意见,预建保障制度6项。建立付庄村人才信息库,精准摸排在外优秀青年,采取“网格化对接”模式,一名村干部负责一个网格,4名回乡人才担任网格长助理,精准搭建联系桥梁,让在外人才时刻感受家乡温暖。通过组建青年创业联盟,回引返乡创业人员付茂民等一大批在外优秀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搭建成型。以“青雁讲堂”“微夜校”活动为抓手,依托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诞生地等6个特色培训基地,举办各类培训30余场,到场听众共1000余人次。组建青年先锋志愿服务队,并通过“五微”活动赋能基层治理,即“微分享”促进知识共享、“微创新”激发思维活力、“微才艺”展现青春风采、“微讲坛”锻炼表达能力、“微调研”解决实际问题。
青年人才培引的现存挑战。人才结构失衡问题。50—60岁群体成为村内劳务合作社的主力军,2024年该群体通过合作社实现就业的达200余人,高峰期甚至带动周边村400人参与农业用工,但青年参与比例持续走低,不足30%。在种业科研、电商运营等高附加值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仍然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特别是既懂农业技术又懂市场经营的“双料人才”稀缺,导致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存在瓶颈。政策保障短板问题。与城市相比,付庄村在人才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的配套仍显不足。调研显示,35%的回乡青年提及子女入学问题,28%关注职业发展通道。同时,激励政策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部分项目依赖上级资金支持,自身造血能力有待提升。培育体系衔接问题。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培训内容与实操技能存在脱节现象。特别是在数字农业、电商直播等新兴领域,系统性培训不足,导致青年人才难以快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青年人才培引的对策建议。构建“产教融合”培体系。联合各大高校设立“乡村振兴学院”实践基地,定向培养种业科研、电商营销等紧缺人才。建立“人才需求清单”与“培养课程菜单”对接机制,实施“理论+实践”双导师制,确保培训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对于高精尖人才,推行“季节型”“假日型”专家引进模式,通过项目合作、远程指导等方式解决关键技术难题。通过设立“付庄智库”,聘请农业科研院所专家担任顾问,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拓展“多元投入”渠道。设立“付庄人才发展基金”,探索“财政投入+社会资本+村集体收益”的多元化筹资模式,通过研发“人才保险”产品降低创业风险,增强青年返乡安全感。同时,深化与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扩大“强村贷”覆盖面,创新“人才贷”产品,为青年创业提供更灵活的金融支持。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付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冯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