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晖(右)走访群众。 (威海市委组织部供图)
站在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宁津街道东楮岛村口的老楮树下,咸涩的海风掠过海草房斑驳的墙面。两年前刚到村任职时,村委办公室门前的大院里总坐着纳凉的老年人,他们用沾着鱼腥味的胶东话打趣:“小姑娘来我们村干什么?”如今这些老年人成了渔家乐里最生动的活招牌,他们布满皱纹的手掌反衬着游客光洁的相机镜头说:“小林,带你看最地道的渔家号子!”
第一次跟着村书记王高山踏进王婶家时,三间海草房像沉默的守望者。屋内渔网堆在墙角,咸鱼干在梁下摇晃。听说要腾出西厢房做民宿样板间,王婶的扫帚在地上划出深深的弧线:“城里人金贵,住不惯俺们这破房子!”随后,我们带着村民代表到其他民宿样板村实地考察,当王婶看到海草房民宿标价588元时,手里的计算器按得噼啪作响。返程路上,她偷偷问我:“小林,你说我家那口腌鱼缸放屋里是不是更有渔家味?”
三个月后,王婶家成为“海草房民宿示范户”。她独创的“渔家四件套”——贝壳风铃、海星夜灯、渔网墙饰、牡蛎壳盆栽,让游客争相拍照打卡。去年旅游旺季,她家光卖手工海鲜酱就赚了8000多元。
如今,村里挂牌的145家民宿各具特色。曲大娘家推出“渔娘私房菜”,用海草灰蒸的碱馒头供不应求。目前,平均每家民宿收入突破6万元,在最火爆的暑期,王婶家院里的晾衣绳上挂满游客洗的衣裳,她说这光景“比过年还热闹”。
整理村史时,我在仓库发现几本泛黄的《渔家号子集》,老渔民曲大爷说:“现在年轻人谁还吼这些老调子?”他的话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见几个孩子举着手机拍抖音,背景音乐却是千篇一律的网络神曲。
我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召集村里的大叔大姨们,把传统的渔家号子曲调重新奏响,当渔家锣鼓响破天际时,80岁的曲大爷眼含泪光跟着哼唱。
今年渔民节,我们策划了“沉浸式”渔民节活动:拂晓跟着渔船出海撒网,正午学织补渔网,傍晚在沙滩学唱渔家号子。来自北京的摄影师李先生说:“这才是真正的文旅融合,比‘人造古镇’强百倍。”
村东头到码头的“泥水路”改造时,施工队和赶海的村民起了争执。我们在工地支起临时茶棚,用大喇叭循环播放施工进度。每天收工后,我和村“两委”干部拿着施工图纸,蹲在礁石上给渔民讲解排水沟走向。路通那天恰逢大潮,张大娘的三轮车载着200斤海带平稳驶过。她掀开棉被包裹的保温桶,鲅鱼饺子的热气模糊了所有人的眼镜片:“以前路不好,海带颠碎了只能扔掉,现在每斤能卖5块钱。”这条水泥路,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脐带——渔获凌晨进城,游客清晨进村,潮汐表与列车时刻表在此交汇。
夕阳把海草房的金色屋顶染成琥珀色,村史馆的留言墙上贴满彩色便签。有游客写道:“在这里看见了乡村振兴最美的样子。”摸着口袋里王婶塞给我的海螺哨,忽然明白:基层工作就像赶海,既要追赶时代的潮头,更要懂得弯腰拾取散落在浪花里的珍珠。当渔家灯火次第亮起时,我知道,这场与大海的对话,正在吟唱青春里更动人的乐章。 林子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