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极端天气引发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高,基层应急救援体系面临更大挑战。本期村头板凳会,我们邀请来自北京、河南和广东的4位选调生,请他们分享自己参与应急救援的实战经验,探讨提升基层防灾减灾韧性与能力的路径。
主持人:刘凤双
本期嘉宾:
曹欣怡 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梨树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薛建强 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转年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张志超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水南镇对口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樊耀辉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庙子镇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本次板凳会。请问,在村任职期间,你们遭遇过自然灾害引发的险情吗?
曹欣怡:7月26日晚,特大暴雨导致密关路梨树沟段积水严重,且发生落石、塌方,洪水已经没过塘坝顶部,形势危急,好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主要得益于汛前工作扎实,排查了村内塘坝、河道和居民房屋等,对发生渗水的北沟塘坝进行了加固,汛期镇村干部都严阵以待,能够随时处理突发状况。
薛建强:近期,怀柔区也因持续强降雨引发山洪,面对突发暴雨我迅速反应,在通信中断前通过广播和微信群发布预警信息,和村干部一起组织群众转移避险。在道路阻断、通信中断的情况下,我返回应急局通过卫星电话与村镇持续联络,那几天24小时在岗值守,统筹调度人力、物资和救援力量。
樊耀辉:6月30日晚,我们接到了庙子镇暴雨橙色预警。我们村面积较大,村民住得相对分散,为了确保一个不落,我们立刻挨家挨户上门通知每一位村民和游客转移。从当日23点到次日凌晨1点,我同在村的其他两位选调生及村干部们一起,将庄子村一组的39户、164名村民和游客转移到了高处安全地带,确保无人伤亡。
张志超:我在村这两年,遇上过几次大台风,村里不同程度地受了灾。每次预报台风要来,我们就忙开了,村书记带着大家逐一“过筛子”。雨下起来就更是要争分夺秒,党员干部们蹚着水挨户查看低洼处,村里还会安排专人盯着河道水位,一旦出现险情,抢险队立刻冲上去排除。
主持人:抢险救援过程中,有哪些让你们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
曹欣怡:7月26日晚特大暴雨之后,我们镇北部的黄峪口、捧河岩等村道路冲毁、通信中断。第二天下午,捧河岩村党支部书记郭义军出现在镇防汛办公室,第一句话是:“我差点就见不到你们了!”原来暴雨导致白河流量暴涨,捧河岩村道路几乎全部冲毁,他手脚并用、穿过落石塌方、蹚过河流,向镇党委、政府报告村内无人员伤亡后,又带着充电宝返回村内。这些逆行而上的基层干部,他们的无畏与担当让我无比动容。
薛建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转移村内那位刚刚做过手术的高龄患者。面对道路阻断、通信受限,且山下家属不能自行施救的情况,我通过应急平台迅速对接救援力量确定初步方案,同时协调相关部门提供山区道路抢通信息,实时研判雨情和地质风险。经过一整天的连续调度,最终于次日下午,顺利将老人转运至山下医院接受救治。
樊耀辉:面对今年6月底的暴雨山洪,我们在村的3位选调生没有退缩。凌晨1点到3点排查其他区域的游客,凌晨3点到4点参加县里的抢险救灾救援会。第二天天刚亮,便开始协调安置村民和游客,登记受灾车辆信息和财产损失情况等。市县组织部门了解情况后,到村看望支持我们,其他县区的选调生们也纷纷捐款出力。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谊深深打动了我,这份跨越山河汇聚而来的温情,令我终生铭记。
张志超:去年9月,台风“摩羯”逼近广东,我和村干部负责转移洋七自然村山头的几户村民。最让我揪心的是叶阿婆,怎么劝说都不肯转移。等我们第三次上门时,不再急着劝,先帮她把院子里的盆盆罐罐收进屋后,我指着屋后墙根一处新渗的水印给她看,“阿婆您瞧,后山岩缝怕是在渗水了,泡软了真可能塌!”村干部接着话头,声音透着急:“阿婆,我们先去村委会,喝点茶水,等风过了、雨停了立马送您回来!”阿婆终于松口。看着她安全上车,我们心才落下。
主持人:要想实现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的转变,基层应该如何提升防灾减灾的韧性与能力,防患于未然?
薛建强:减轻和规避灾害发生前的风险,是构建现代化应急治理体系的根本所在。首先要着眼长远,在全面普查自然灾害隐患的基础上,依托高程数据、房屋结构和人口分布,动态绘制基层风险预警图和群众避险转移图。二是推动基层应急力量“机制化+常态化”运转。将村级应急队伍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理顺岗位职责、响应流程、物资管理等,推进培训演练覆盖村干部、网格员,强化普通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技能,特别是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
张志超:防灾减灾功夫必须下在平时。隐患要常查常清,定期看看村里的老房、洼地、河道等,村里能解决的问题马上动手,村里解决不了的赶快上报。每次救灾后要复盘,针对复盘出的这些短板,请镇里的应急干部指导,把村级防灾预案做得更细、更实在,让每个人都知道灾来了该干啥、往哪跑。最要紧的是加强日常演练,让乡亲熟悉这一套避险的办法,这样真遇上大事才不慌。只有家家户户都懂防灾、会避险,才能筑起守护家园最牢的堤坝。
曹欣怡:培养镇、村专业救援力量刻不容缓。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村干部是冲在一线保护群众的人员。他们常依赖于经验开展防汛工作,但在历史罕见的灾害面前,他们还缺乏专业知识和救援能力。加上,目前山区村庄老龄化严重,村民自救能力也较弱。如果请来消防队、蓝天救援队等专业人士,对各村的防汛突击队员进行针对性救援培训,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
樊耀辉:山村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山区降水很可能分布不均匀,部分地区降水量特别大也会推高水位。所以,平时要加强河道水位监测,安装水位监测系统,尤其是高处的河道,这样有水位变化能够及时通知到村。同时,要加强对游客的风险宣传,建议汛期民宿尽量将游客安排在高楼层居住,并在游客入住时告知汛期风险以及转移路线、注意事项等。提升基层防灾减灾韧性与能力,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本报记者 刘凤双 许露露
通讯员 李天格 赵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