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长访谈|“一创”纲举目张 “四提”赋能振兴——访山西省晋中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文兵
2025-08-08 14:1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山西省晋中市通过构建“一创四提”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模式,以乡镇党建办系统性赋能全面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蹚出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晋中路径”。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晋中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文兵。

  记者:请问李部长,“一创四提”模式具体指什么?在推动乡镇党建办规范化创建上晋中市是如何做的?

  李文兵:“一创四提”模式,就是指紧紧围绕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通过乡镇党建办规范化创建,让党建工作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从而推动组织建设提标、干部队伍提能、集体经济提质、乡村治理提效。

  在乡镇党建办规范化创建上,我们晋中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配备人员标准化。按照“3+N”模式,配备乡镇党建办工作人员总数达1089名,平均每个乡镇党建办10人,并对他们进行专题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二是工作职责清单化。按照“6+X”设岗,全市101个乡镇实现“一乡一案”,明确21项年度党建重点任务,并逐岗定人、明确职责,推进“五办一站两中心”的联动融合,打破岗位壁垒。三是运行机制科学化。实行“周碰头”“月例会”“季总结”“双包联”等工作机制,党建办人员每人包联一项年度重点工作,每人包联一个党建薄弱村。

  记者:晋中市在乡镇党建办规范化创建后,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

  李文兵:成效主要体现在组织建设、干部队伍、集体经济、乡村治理四个方面。

  组织建设提标,组织设置逐步优化,组织生活持续规范,短板弱项不断补齐,从“有形”向“有效”深化。在这方面,我举两个例子、两个亮点。一是,我们结合产业发展、空心村治理,建立38个联村党组织、59个村企联建党组织、153个“产业党小组”,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853次、联建产业项目317个、实施民生实事214项。比如,榆社县社城村以花卉等主导产业划分6个“产业党小组”,带动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户均增收3万余元。二是,晋中确定了147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852名县乡干部包联扛责、下沉整顿,乡镇党建办人员全员上手、包联整顿,特别是对于整顿难度较大的109个村全部由县乡党委书记直接包联,截至目前累计解决65个遗留问题,涌现出了像平遥岳壁乡梁村、东泉镇水磨头村“由乱到治”等一批后进转化典型。

  干部队伍提能,从“强基”向“强核”提升。认真落实省委组织部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考核,依托“一诺三评一考”,根据实绩、考核、奖惩情况,逐人评星定级。同时,全面落实星级奖补政策,县均星级补贴304元/星,村党组织书记平均报酬达到5.69万元。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摸排掌握各类人才12万余人、村均62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6289人、村均超3人。落实“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1942名,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全覆盖。

  记者:那么,在集体经济和乡村治理方面,您看到什么样的可喜变化?

  李文兵:集体经济提质,从“扩量”向“提质”升级。截至2024年底,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1.49亿元、村均59.1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村286个、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518个、30万元至50万元的村388个,10万元至30万元的村750个。目前,晋中已逐步构建起“一地一产业”“村村有项目”的发展格局,平遥牛肉、太谷壶瓶枣、寿阳玉露香梨等“土字号”特色品牌叫响省内外。群众通过资产入股、服务创收、发展产业等形式参与村集体经济,实现集体与村民共同经营、合作共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万元、同比增长5.8%。

  乡村治理提效,从“散治”向“善治”转型,服务群众常态化,问题处理精准化,文明乡风长效化。这包括,各村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30余项事务进行代办,梳理制定11个服务清单,发放2万余份“便民服务手册”,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00余个;聚焦“联好户、解好难”,由威望高、善调解的4万余名网格员、“两代表一委员”组建公共法律工作室、警务室、村级矛盾调解队,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889起;依托全市2500余个道德评议会等开展“道德讲堂”等活动1万余次,创评“星级文明户”和“文明家庭”3万余户,有效构建和谐、有序、文明乡风。像灵石县南关镇逍遥村修建的日间照料中心解决了近百位留守老人吃饭问题,这样的新风新事遍布晋中城乡。

  记者:晋中市打算怎样继续深化“一创四提”,进一步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李文兵:下一步,我们将在体系优化上纵深发力,健全乡镇党建办“规范运行—动态评估—迭代升级”闭环机制,推动组织建设标准化向精细化跃升。在队伍锻造上精准滴灌,不断深化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激发干部担当。在发展动能上靶向攻坚,强化党建办资源整合枢纽作用,通过“产业包联+项目领办”,深化村企联建,打造特色产业链条,激活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在治理融合上创新突破,拓宽村民议事协商渠道,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善治新生态。

  本报记者 周静文

  通讯员 冀鹏宇 实习生 魏昕瑜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