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脱贫村|石院村大棚的“新生”
2025-08-08 09:3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坐落于半山坡上的石院村。 林华维 摄

  驻村第一书记宋海云(左)向记者介绍大棚土壤培育情况。 景媛媛 摄

  编者按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扶上马,送一程。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脱贫后的这几年,昔日的贫困村在忙啥?咱村老乡的日子过得咋样?本报派出多路记者,蹲点曾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骨头”的脱贫村,走阡陌、住农家,用沾泥土的脚板丈量时代的变化,用零距离的探访感知乡村全面振兴的脉动……今起刊发“蹲点脱贫村”专栏,敬请关注。

  清晨5点多,天已大亮,清脆的鸟叫声和经过一夜仍然闷热的平房,让记者早没了睡意。走出这间村委会临时宿舍,住在隔壁的石院村驻村第一书记宋海云也已起床,便一起来到紧挨村委会的大棚。

  坐落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两河口镇的石院村,地处“两山夹一沟”中的半山坡上,海拔1440多米,山上覆盖着稀疏的灌木和零星的杂草。“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面;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间”,石院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2亩,贫困发生率曾高达76.9%。脱贫攻坚期间,石院村建起了大棚,种起了香菇,2020年整村脱贫,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然而,近3年,村里的香菇产业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去年香菇种植全面停止。如何让大棚重获“新生”,摆在了宋海云和石院村村“两委”面前。

  一

  大棚正在进行土壤改良,种着一些辅助土壤改良的玉米、青菜等农作物。走在大棚里,57岁的宋海云给记者说起了2021年4月刚驻村看到香菇大棚时的兴奋情景。“以前没见过香菇菌棒,看着一车一车拉来的香菇菌棒,我和村民一起卸菌棒,帮忙给菌棒注水,给菌棒脱袋……”宋海云说,那段时间,他天天到大棚里找活干,每天都忙得一身汗。新鲜感固然是宋海云对香菇菌棒充满热情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这片大棚和香菇给石院村带来的改变。

  石院村是宋海云的“娘家”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在两河口镇的6个帮扶村之一。2019年3月,石院村复垦改造铁路建设废渣场,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利用1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资金,建成占地约10亩的10个温室大棚,12间生产厂房、1座冷库和1个烘干房。石院村成立党支部领办农民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时任村文书的王开国具体负责合作社的运营。当时,宕昌县正在推广种植香菇,石院村搭上了大棚种植香菇的班车,发展起了以前从未涉足的新产业。

  对接上新产业,石院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19年上半年,香菇投产,在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帮助下,石院村香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和注册商标。当年种植4万棒香菇菌棒,每棒菌棒平均生产鲜香菇超过1.5斤,产值30多万元。按投资资金的8%给村集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后,合作社仍盈利10万余元。

  首年种植香菇的成功,让村“两委”增添了信心。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2020年初,石院村增建10个温室大棚,把香菇种植规模扩大一倍,当年产值超过45万元。分红后,合作社仍盈利20万元,还添置了一辆冷藏车。香菇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50多名村民常年在合作社务工,当年合作社给务工村民发的工资接近11万元。

  2021年,村党支部副书记石永军担任合作社副理事长,接手合作社运营管理。石永军是退伍军人,也是致富带头人。“这一年,无论是种植技术、经验,还是管理,都比较成熟了,在各方的帮助下,香菇销售也不错。”石永军介绍,合作社利润达到25万元,大棚种植香菇让大家信心十足。宋海云利用个人人脉关系,以每斤高于市场价50元,帮合作社销售了2000斤干香菇。

  二

  然而,2022年“风云突变”。受杂菌感染,再加上气温过高,石院村大棚香菇产量骤减。“这一年,我们只种了4万棒,全年总共才产出干香菇2000多斤。”石永军介绍,一棒菌棒成本4.5元,而香菇销售收入只有10万多元,再加上人工工资,合作社亏损了近15万元。幸运的是,两项政府帮扶政策帮助合作社减轻了负担:合作社获得3万元特色产业种植补贴,石院村获得上级部门“三年倍增计划经济发展项目”资金43万元,30万元投入到合作社香菇生产中。

  前一年的亏损,让石院村村“两委”心有余悸。“2023年初,村‘两委’讨论后,决定还是继续种香菇,规模仍然是4万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院村农民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建昌介绍,“但杂菌感染的问题没有解决,产量大幅下降,上半年只产出1000斤干香菇,合作社亏损10万余元。”下半年开始,停止种植香菇。两年亏损,一年停种没有收入,不过,合作社仍按合同给村集体和脱贫户分红。“分红用的都是前3年积累的利润。”王建昌说,“但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宋海云驻村的主要任务,在大棚种植香菇联农带农效果逐渐不明显时,他和村“两委”也意识到“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开始寻找发展新产业的机会。

  2022年10月,宋海云来到陇南市武都区洛塘镇考察了解梅花鹿养殖。当时,养猪大户、六社村民石彦强刚刚经历经营失败,亏损了10多万元,宋海云带着他一起去考察,想帮助他实现转型。“当时我有一个想法,只要村民有意愿,我准备自己出1万元养两头梅花鹿,带着村民一起养。”宋海云下了很大决心,但村里多是陡峭的坡地,很难找到合适的场地,石彦强和其他村民也感觉风险太大,宁肯外出打工。

  那段时间,宋海云到天水市考察樱桃种植,到礼县了解中华鲟养殖,到定西市对接中药材粗加工,而石永军也琢磨建养兔场……“石院村地理环境比较差,山高坡陡,养殖找不到合适的场地,种植水果缺乏水源。”宋海云和村“两委”干部想了很多办法,但在引进的项目确保能够盈利和石院村现有条件下,很多努力无果而终。

  三

  转了一圈,还是回到如何盘活大棚上来。大棚是石院村投入最大的集体经济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其中80万元资金由甘肃省政府办公厅筹集。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石永军带来一个好消息,他试种羊肚菌的成功,让大棚的“新生”得到转机。

  1980年出生的石永军了解到邻近的舟曲县正在推广种植羊肚菌,联想到山里偶尔能看到野生的羊肚菌,感觉村里适合种植羊肚菌,他决定尝试一下。舟曲县开办羊肚菌种植培训班,他去“蹭课”。2023年10月,他租下一个1.2亩的大棚试种羊肚菌。遇到疑问时,他上网找资料,上抖音、快手寻找种植经验视频。小心翼翼呵护半年下来,羊肚菌喜获丰收,亩产达到400多斤,石永军通过朋友圈就把羊肚菌销售出去了。

  石永军给记者算了一下改种羊肚菌的可行性:他总投入不到1万元,销售收入3万多元,净赚2万元;羊肚菌的主要成本是种子,一亩地需5800元,但人工使用少,种植一亩地只需四五个人,一天就能完成;羊肚菌生长日常管理只需一两个人就行,关键在于管护要细心。

  “羊肚菌种植重点要控制好大棚内温度和湿度,温度高于18摄氏度超过2个小时,羊肚菌就会长得快,但肉会变薄,品质下降,产量也会下降。”掌握了种植经验后,2024年下半年,石永军继续尝试,效果更好。“今年收成更高,品质也更好了。”石永军和村“两委”商量后,决定今年10月在村集体的大棚上种植羊肚菌。

  不过,羊肚菌种植对土壤肥力有较高要求,需要对大棚土壤进行培育。两河口镇一直关注着石院村大棚的运营情况,当得知石院村准备重新启用大棚种植羊肚菌时,两河口镇党委、政府协助石院村向上申请获得15万元设施农业改造提升项目资金。

  去年冬天,安静了一年的大棚重获生机。一车车土从附近的山上运过来,把大棚土地重新铺了一层近20厘米的“厚被子”,一层层农家肥也同时施下。春节一过,大棚里种上了蔬菜和其他农作物,帮助改良土壤。

  “20个大棚不会一下子全都种上羊肚菌,先种几个大棚,然后再慢慢扩大规模。”石永军坦言,有了前面种香菇的教训,种植羊肚菌的每一步都要格外谨慎。在交谈中,石永军对未来羊肚菌的销售仍存在顾虑,合作社以前种香菇并未建成比较稳定畅通的销售渠道。第一次试种羊肚菌,石永军主要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今年产量提高后,销售却没有完全打开。村集体大棚大面积种植后,产量必然会大幅增加,如何销售、把产量变成效益,仍是摆在石院村“两委”面前的课题。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张强

  视频制作 孟涛

  记者手记

  温室大棚是石院村脱贫攻坚和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的好帮手,但这几年温室大棚种香菇效益像坐了一次过山车,让石院村“两委”和村民心惊肉跳。石院村香菇产业的“过山车”经历并非个案,曾经的贫困村大多数资源贫乏、基础薄弱、人才不足。石院村大棚种植香菇出现亏损,直接原因是杂菌感染、气温过高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村里缺乏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技术等资源。

  石院村发展温室大棚的坎坷也提醒我们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还非常繁重,有些基础性的工作还需要持续加强,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的深远意义。

  石院村的经历,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如何培育脱贫村造血能力的话题。在脱贫攻坚的时候,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期间,都要注意从“输血”向“造血”转换,但“造血”功能完全形成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政策性非常强的行为,但也应尊重市场规律,主动去适应市场。当然,培育适应市场的能力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各地积极探索,经历波折也是正常现象,就像学会游泳的过程中难免会呛口水。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