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康笑敏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刘宋镇太平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师:石宇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刘宋镇太平庄村党支部书记
康笑敏(左)和石宇讨论联系麦收收割设备。(太平庄村村委会供图)
徒弟谈收获
沾“土气”才能帮上忙
2024年9月,我来到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刘宋镇太平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初到村时,心里既盼着能尽快融入,又藏着几分忐忑。报到那天,村党支部书记石宇热情地迎上来,不仅详细介绍了村里的情况,还带我去看住处。他话语亲切,安排得十分周到,瞬间驱散了我的不安,让我在这离家350公里的陌生地方,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恰逢玉米成熟季,石书记带我走进田间,站在玉米地旁,他说: “咱村主要靠土地为生,大家伙都指着这些棒子卖个好价钱。”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大家做点实事。
接下来的日子,石书记成了我的“活地图”,他领着我穿梭在村里,不是去田间地头走一走,就是到村民家里坐一坐。记得头回跟着入户走访,石书记熟络地和大家打招呼,指着我介绍:“这是咱村新来的选调生小康!”我拘谨地笑着问好,有些不知所措。可石书记却像到自家般熟稔,唠着家长里短:家里劳动力咋样、种了几亩地、改厕顺不顺利,问得细致。我一边听,一边默默把这些 “村情密码”记在心里。
走访了十几户后,石书记突然把话头转向我:“小康,你也和大伙儿唠唠?” 我学着他的样子问这问那,没想到越聊越投缘,掌心的汗慢慢收了,紧张感也一点点消散。
但走访也不是一帆风顺,没两天我就碰了“软钉子”——农忙时节,各家都忙着地里的活,连续几次扑空后,我有些沮丧。石书记宽慰我:“别往心里去,庄稼人眼里,地里的活计比天大。等忙完这阵,保准拉着你唠到天黑。 ”
这话给我打了气,之后我错开农忙高峰,一趟趟往村民家跑,大致了解了村民家的基本劳动力情况和农作物种植规模。揣着这份“家底”,我心里踏实不少,摩拳擦掌地盼着能赶紧干起下一步的活儿。
每到夏收秋收,村委会都会统一协调收割设备。去年,在石书记的带领下,我们跑邻村、奔邻县,积极协调收割车辆。收割机对玉米脱粒后,我跟着石书记、驻村工作队同事踊跃参与劳作,一起来回帮乡亲们搬运。
通过事前走访,我知道村里石大爷家只有老两口在家,石大爷因脑血栓没法下地,我们几个年轻人便开三轮车帮石大爷把六亩多地的玉米一趟趟运到家门口,然后用耙子分开晾晒。干完活,石大爷感激地念叨: “多亏了你们呀,要不然这些粮食怕是要糟蹋在地里了!你大娘炖了肉,都留下来吃饭……”我们笑着推辞,答应等玉米晒好了再来帮他拉去卖。
几天劳作下来,我累得抬不起胳膊,可看着乡亲们在田间劳作的身影,诗句 “汗滴禾下土”突然有了沉甸甸的质感,那些书本上的铅字,在跟着石书记装车、帮大爷晒粮的过程中,深深烙进了我的心里。
秋收秋种完工后,我向石书记请教怎样进行下面的工作,他看着我,认真说道: “要把村民真正放在心里!”接下来的日子,这句话成了我观察的标尺。我留意到,石书记总默默把村民的需求记在心里,比如,我听见大娘说凌晨两点叫书记帮忙修水泵,他放下电话就赶去了;再比如,城乡居民医保缴纳进度表上我们村稳居第一……在石书记身边耳濡目染,我慢慢懂得: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得把老乡们的急难愁盼当成自家事,实实在在帮大家把事儿解决好。
去年11月底镇卫生院来村里给大家免费体检,石书记因身体原因不在村里,他详细地给我讲解进村体检的注意事项,嘱咐我有事及时电话沟通。听着他细致的叮嘱,我第一次独立“挑担子”的忐忑里,多了份厚重的责任。
早上7点,我就守在村委会门口,帮卫生院人员安排好体检地点和器材放置。8点刚过,村民们陆续赶来,我有条不紊地引导大家进行体检。当看到93岁的王奶奶拄着拐杖慢慢走来,我赶紧迎上去——她耳朵听不清,我不断提高自己的音量,并通过动作引导,帮她完成体检;在尿检环节,她60多岁的儿子不方便陪同,我扶着她慢慢走向卫生间……等检查完医生说没有问题,我送她回到等候的家人身边。王奶奶紧紧攥着我的手说: “有你陪着,奶奶啥都不用操心。”彼时我心里感觉热乎乎的。
转眼间就到了今年6月,小麦成熟,麦浪涌动。有了去年秋收的经验,这次我们不到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村街几乎全部小麦的收割脱粒工作,共收获240亩小麦,平均亩产量1000多斤,收割前石书记就带我和驻村工作队同事一起跑了多家收购点对比价格,最终选择了邻村收购商,以1斤1.15元的价格出售,比其他收购商每斤高了5分钱,这5分钱带给我的满足是发自内心的,我知道自己终于沾上了“土气”,成为了为大家盘算光景的“太平庄人”。
康笑敏
康笑敏(左)和师傅石宇(右)一起到村民家中走访。(太平庄村村委会供图)
师父有话说
助新人一步步擎起担当
按照组织安排,我成了康笑敏的“帮带师父”。初见小康,看她文文静静不爱说话,我担心她适应不了村里的活计,没想到她很快就用行动转变了我对她的印象。我带她挨家挨户串门走访,本以为她也就几天新鲜劲,再加上正是农忙,大家没空配合工作,没想到她竟然坚持了下来。我们一起走访完村里135户人家,她拿着本子追问我村里的产业、文化、民生情况,转头就写出一份详实的村情报告,打这儿起,我就觉得这姑娘不一般。
让我真正刮目相看的,是她那份担当和实在劲。秋收时暑气未消,她一点不含糊,跟着我们走过一亩又一亩的地,铲起一车又一车的棒子,谁家缺劳力她就往谁家钻,这些事乡亲们都看在眼里。今年4月,那场十级大风来得突然,下午有种植户来找我们,小康二话不说就跟着我们往大棚冲,到了地头,眼看有些棚架开始摇晃,得赶紧加固铁管,她虽说没干过这活,却跟着我们学,还在网上搜解决办法,一直忙到晚上快10点。当时我们个个汗流浃背,我问她累不累,她回答我: “只有加固好心里才踏实。”就这一句话,让我知道这姑娘是真把自己当村里人,把乡亲们的事当成自家事在办。
共事一年,说是我带她,不如说我们在互相学习。她做事喜欢拆解步骤、细化环节,在去年秋收秋种时,她琢磨出备农械、助搬运、拓销路和推秋种 “四步走”工作法,把秋收整体效率提升了不少。受她影响,我也逐渐放弃多年笼统行事的老习惯,转而寻求更高效的办事方式。
如今看她能独当一面,把村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我真心替她高兴。往后咱师徒俩还得接着携手,在太平庄这片土地上,做更多实在事,给乡亲们谋更多福祉。
石宇
本报记者 马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