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胜村新四军雕像。(三胜村村委会供图)
骄阳穿透云层,裹挟着盛夏的炽烈,洒向舟船如织的裕溪河。
从巢湖出发的裕溪河,流经安徽省巢湖市银屏镇三胜村,与蒋家河交汇。87年前,打响新四军东进抗日第一枪的蒋家河口战斗就发生于此。
如今,叶飞将军亲笔题词的“蒋家河口战斗遗址”石碑倚河而立,河岸边的芦苇沙沙作响,低声诉说着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枪 响
“我家就在裕溪河岸,当年战斗打响时,我的父亲才14岁,躲在芦苇里,目睹了整个战斗过程。”76岁的秦宏兵老人从小就听父亲讲在家门口打日本鬼子的故事,至今仍对当年发生在村里的抗战故事如数家珍。
1938年春,巢县沦陷,日军四处烧杀掠夺,老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由高敬亭率领的新四军第四支队接军部命令向皖中、皖东挺进,创建抗日根据地。第四支队第九团于四五月间进驻银屏山区后,一方面隐蔽待命,一方面侦察敌情。
九团政委高志荣安排侦察队到巢县附近侦察敌情后得知,日军坂井支队巢县守备队经常有小股力量下乡骚扰,巢县东南五公里蒋家河口一带便是日军船只经常出没的地方。为了进一步掌握敌情,高志荣又派团侦察参谋郭思进等化装成农民在蒋家河口附近暗中侦察了3天。摸清日军行军规律后,高志荣把侦察情况报告给支队,高敬亭命令九团设伏,打一场歼灭战。
“那时,蒋家河口芦苇丛生,灌木茂盛,十分有利于隐蔽,是个伏击歼敌的好地方。”巢湖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翟邦军说。
1938年5月12日拂晓,新四军第四支队九团参战部队按计划潜入蒋家河口,布下埋伏。上午8时,发动机的噗噗声愈来愈响,两艘载着20多个日军的汽艇,出现在匍匐于芦苇和草丛中的新四军参战人员视线中。不多时,汽艇靠岸,嚣张的日军如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上岸。就在这时,郭思进扣动扳机,一声枪响,走在最前头的一个日军应声倒地。一时,枪声大作,战斗打响。
“父亲说,那声枪响后,枪弹声、厮杀声就响彻河岸。”秦宏兵说。
毫无防备的日军很快被消灭大半,其余日军则慌忙向汽艇窜去,企图驾船逃命。见状,新四军参战人员以猛烈的火力封锁河口,断了日军的退路,又用手榴弹将敌人的船只炸翻,至此日军完全处在我军夹击之中。
“不到半个钟头,就全歼了这股日军,缴枪10多支、军旗1面、军刀1把及弹药若干,而我军无一人伤亡。”翟邦军激动地说。
凝 聚
“蒋家河口战斗胜利的背后也有许多军民合作的动人故事。”在新四军东进抗日第一枪纪念馆内,讲解员刘淑雯正向游客娓娓道来。
参战部队进入伏击阵地时,除各人携带的枪支弹药外,另外还挑了几大箩筐手榴弹,每个战士身边都放了一小堆。这些在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手榴弹,受赠于川军。此前不久,第四支队在银屏山一带遇到了一队从南京方向撤退来的川军部队。
见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逆行抗日,还在向前冲,他们十分感佩,纷纷解下身上的手榴弹,赠送给新四军战士,请他们多多杀敌。
川军支持弹药,村民也为新四军提供了“鬼子每天上午都会到村里来抢掠侵扰”的情报。“听老一辈人说,郭思进等新四军侦察员来侦察敌情的时候没有穿军装,都穿着黑大褂。当村民们知道这些穿黑大褂的人是自己的部队,是来‘打鬼子’的,都欢欣鼓舞,争着把自己知道的日军活动规律告诉他们。”三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仁军说。
在蒋家河口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包括三胜村人在内的银屏山区人民都踊跃参军参战、拥军支前。“84岁的村民周书祥还常常对我们说起他叔叔参加新四军的故事。当时新四军的队伍已经离开村子开拔了,一心想参军打鬼子的他一路追着部队跑,一直到无为县才追上了部队。”
蒋家河口战斗是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的第一仗,也是新四军成立以来的首战,极大地鼓舞了皖中军民的抗日斗志。
传 承
走在蒋家河口战斗遗址广场,“敢打第一枪,勇当吹号人”的标语映入眼帘。杨仁军说,三胜村裕溪河沿线防汛任务重,通常是巢湖流域最早开始防汛的,“勇当吹号人”就是对“敢打第一枪”精神的传承。
2020年夏,巢湖闸上水位持续上涨,横穿三胜村的裕溪河超历史最高水位,达到13.17米,一场没有硝烟的防汛战迅速打响。为指导防汛工作,时任巢湖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恩平刚到三胜村,就看到许多奔跑的村民,后来才明白他们都是来护堤保圩,“周主任当时就对我感慨,三胜村村民凝聚力真强。”杨仁军回忆道。每年汛期,除了村“两委”干部和后备力量,15个村民小组组长、党员、村民代表也会集结成50人的应急队伍,一起投身到防汛一线。“其他村民,也是一声喊,就会上。”
如今,蒋家河口战斗遗址广场南侧还修建了银屏革命老区展示馆,借助光电技术,再现巢南革命第一地等故事,与新四军东进抗日第一枪纪念馆串点成线,形成“两馆一场”红色教育基地。“自2021年三胜村被列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以来,我们通过‘红色研学+沉浸体验’‘红色旅游+党性教育’等特色游,吸引游客超4万人次。”杨仁军自豪地说。
“始终有种使命感。”新四军历史研究爱好者杨茂林,一直致力于宣传三胜村及巢湖地区的红色文化,“这些故事,是老一辈讲给我听的,我也要讲给现在的年轻人听,一代又一代地讲。”
夏风吹皱裕溪河,压弯芦苇秆,战斗的硝烟早已消散,87年斗转星移,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活力越发蓬勃。
本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 黄中晖 郭强 孙珍珍 管芳 实习生 董祎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