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郝家桥镇上滩村村民在收割韭菜。 (灵武市委组织部供图)
宁夏灵武市,一个西部小县城,乡村振兴成绩令人瞩目。2024年,全市70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突破1.4亿元,村均收入达200万元,其中58个村突破100万元。这份亮眼的“共富答卷”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灵武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各村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特别注重把握“大与小”“废与宝”“人与己”的关系。
“大与小”
在灵武,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往往从最不起眼的地方起步。种韭菜,这本是田间地头寻常的产业,但郝家桥镇上滩村却将“小韭菜”做成了亿元“大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健礼被村民亲切地称作“韭菜哥”,他用“科技+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带领乡亲打破“春韭香、伏韭臭”的认知,把传统零散种植升级为2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年产值冲到1.6亿元。更难得的是,村里连续举办3届“尚品上滩”韭菜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5万多人次,让小小韭菜变成村庄的文旅IP,还带动周边7个村3000多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资源不同,思路一致。临河镇二道沟村靠水吃水,将“水上经济”做出了特色。在渔悦湾养殖基地,水上白鹅成群,水下鱼跃虾游。今年5月新引进的3000只大三花鹅苗在欢乐地戏水,预计八九月份即可出栏。3万多斤鱼苗、50万尾虾苗和2.2万只大闸蟹也正在茁壮成长,预计“十一”前后将迎来丰收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学锋介绍:“现在都是经销商直接上门收购,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可达150万元。”
“资源有限不可怕,可怕的是思路受限。”王健礼坦言,有些村今天买门面、明天参股铺子,看似分散风险,实则回避了问题,未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而认定一个小赛道,持续耕耘、持续创新,可能就闯出了一片大天地。
“废与宝”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把握好“无用”与“有用”的关系。走进东塔镇城一村的便民生活超市,货架琳琅满目,村民推着购物车穿梭选购,俨然一派现代化商超的热闹景象。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车辆乱停、垃圾遍地”的闲置停车场。作为灵武最早的搬迁上楼村,城一村没有让低效空间“躺平”,而是将其改造成社区商业综合体。如今,它不仅成为多个社区的购物与生活中心,还带动21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2500元,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0多万元。
记者来到白土岗乡海子井村,在村口,村民马金成捧起一抔松软的泥土给记者看:“10年前这块地还是盐碱地,种什么都不行,现在不一样了。”他的7亩承包地曾因为盐碱化撂荒10年。2023年,海子井村争取资金实施了盐碱地改良工程,通过清淤排水、平整土地、修建水渠,让300亩不毛之地重获新生。如今,连片的玉米苗在风中摇曳,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丰收田,实现从零收益到27万元的转变。
在灵武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闲置的地块、空置的房屋并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蓄水池”。只要用好手里的“废资源”,就能变废为宝,成为激活村集体经济持续性发展的新动能。
“人与己”
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灵武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当地专门从致富带头人、创业能手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提升村级产业领导力。但也带来了新挑战:如何平衡“自家生意”与“集体事业”?
梧桐树乡沙坝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立明,靠农机经营和农机服务发家致富。担任村书记后,他发现秸秆加工大有可为,便带领村民购置11台专业设备,组建秸秆加工队,不仅让农田实现了“小田并大田”的集约化经营,还让农业废弃物变成了畅销品。去年,光靠秸秆生意,村集体就赚了500余万元,今年他盘算着再扩规模,向千万元目标冲刺。
“当了村书记,就不能只盯着自己的钱袋子。”汪立明说,他自己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虽已近万亩,但他始终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的产业放在第一位。和汪立明一样,崇兴镇韩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学武利用自己的创业经验,带着村民开展规模化养殖,建起标准化牛棚2栋、配套管理用房1栋以及2500立方米青贮池,形成了年出栏千头肉牛的规模养殖能力,让韩渠村在2024年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1035万元的突破,成为灵武市首个“千万元村”。“他们是‘能人返乡’的典型,更是‘共富领路人’的表率。”灵武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说。
引人,更要留人。记者注意到,灵武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遭遇了市场渠道不稳定、农业技术支持难等共性难题,也遇到了个性难题,比如灵武市通过情怀感召和政策激励吸引了一批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但乡村发展平台和保障水平仍难以与城市相比,这可能会影响到不少“能人”干事创业的可持续性。
“我们虽然出台了系列保障型政策,但仍然无法保证这些致富带头人能一直留在村里。”灵武市委组织部有关同志坦言,“但希望他们在村的这段时间,能够播下产业的种子,再带出几个徒弟,为村集体产业发展增添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尹丹丹 倪怀成
通讯员 刘鹏飞 实习生 魏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