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县兴林镇大荒沟村地处长白山余脉龙岗山脉中段,是东北抗联重要革命根据地。1933年到1937年,杨靖宇将军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后为抗联一路军)以此为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并在1936年7月召开了具有东北抗日联军“里程碑”意义的“河里会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的第一个省级领导组织——中共南满省委,即吉林省委前身,魏拯民任首任书记。1967年6月,杨靖宇铜质扭狮头印章在这里出土,后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红色美丽村的发展思路上,我们以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通过挖掘红色文化、新兴产业、引导村民自治,推动产业振兴与乡村治理共同促进,走好产业兴旺、富民强村的乡村“富美”之路。
赓续血脉,打造“红色文化示范带”。我们以红色历史为根基,紧扣抗联文化主线,在保护遗址基础上打造红色教育品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弘扬抗联精神,县委投入5000万元建成占地5.3万平方米的东北抗联文化园,4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集演出、教学、会务、餐饮等功能于一体,成为辐射通化、白山及辽宁抚顺等地的红色教育枢纽。同步建设印章广场、英雄密营、靖宇饮马池等十余处教学点,增设红色驿站与地标建筑,形成全域红色文化浸润体系。我们以“重走抗联路”为核心开发5条教育线路,通过“教育+”模式开展干部培训、研学实践、拓展训练等活动,串联周边市县形成区域联动网络。每年吸引7万余名党员干部来村学习,实现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既传承抗联精神血脉,又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整合资源,延伸红色产业链条。在做活“特”字产业方面,我们坚持条块结合、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托“红色示范带”区位优势,把“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村集体打造4家精品民宿,升级改造主街道27家商铺,创新将“红色研学”融入“乡村旅游”,打造多功能研学基地,涵盖军事体验、柞蚕科普、帐篷营地等八大主题区,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同步建成滨河健步道,串联抗联文化园、儿童乐园、西山公园等文旅地标,实现了红色文化与现代旅游有机融合。先后注册成立了3家“强村公司”,以旅游开发和研学培训两家公司为支撑,开发大荒沟文旅小镇分账云平台,实现整村运营新模式。2024年,村集体经济达112.89万元,较2022年增长16.89万元,增幅达17%。
“三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我们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探索建立了“群众吹哨、党员报到”联动机制,配套实施划片治理、积分管理、示范引领等制度,为 24 户党员家庭安装“党员之家”示范牌,让党员亮身份、做表率。通过建立“红色网格长—片长—巷路长”三级管理体系,选聘16名巷路长实现网格全覆盖,让村民真正成为治理主体。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丰富治理方式,对接联通、电信公司,研究探索“数字乡村”建设项目,以“互联网+”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可视化、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办好铺设自来水管网、修建便民桥涵等18件民生实事,持续凝聚人心。通过党员示范带动、群众深度参与、科技赋能增效的三维联动,我们逐步构建起党组织引领、干群共治、数字支撑的新型乡村治理格局。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兴林镇大荒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丁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