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吉镇地处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中部,是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大镇。近些年来,长吉镇立足“一种一养”特色产业发展定位,以“一块田”改革为核心引擎赋能产业发展,全力塑造“稻鸭之源 画里长吉”的金字招牌。
一块田,百产兴
“我家的田这边一块,那边一块,家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一个老头子跑不过来,也种不过来,村上拿过去统一改造成大田,每年还有租金拿。”在长吉镇司前村村民议事会上,村民老张说土地碎片化确实带来了耕种难题。
为此,长吉镇坚持农村发展与群众利益并重原则,创新实施了“多户一块田”“一户一块田”改革,按照“农户自愿、村级组织、合作社运营”的思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以600元每亩的价格,将各家各户分散耕种的“巴掌田”集中流转交由村集体管理,通过“返租代包”形式,引入专业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实施、村集体和农户参与”的新格局。
“起初,最难的就是群众的思想工作如何做通,有的村民害怕村里会借机将土地收回,还有的村民认为现有的田地肥沃,田块重整后会变为薄田。”司前村党支部书记舒振祠说。对此,村党支部聚焦群众担忧的土地权属不清、收益不稳定、改造后耕种不便等问题,建立“点对点”答疑机制,一场场关于“小田并大田”的院子会、坝坝会延伸到了村寨各组,村“两委”成员、老党员、种植大户主动现身说法,带着农户算清经济账,把政策讲清楚说明白,有效解决了农户“不愿转、不敢转”的顾虑。
“原来的抛荒地,现在成了香饽饽,我们一年到头连地里都不用去,在家当股东就能分红,比自己耕种划算多了。”在“小田并大田”的推动下,田成方、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条件,助推了水稻、油菜、羊肚菌等产业竞相发展,让农户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截至目前,长吉镇已完成“小田并大田”1540亩。
一粒米,千仓丰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为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近年来,长吉镇因地制宜推动水稻制种产业发展,通过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措施为核心,积极引进岑巩县兆丰水稻制种有限公司和玉屏绿星公司,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育秧、统一回收的“四统一”模式,不断推进制种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过去,‘看天、看地、看庄稼’,耕种管收全凭农作经验,新手种田超不过‘老把式’。你看我们现在,秧苗有专人配送,插秧、管理、收割都不用太操心,坐在这田埂上看着机器干就行,最后公司还以每亩1800元兜底回收,怎么算都划算。”机寨村村民罗芳志说。
怎样才能发动群众一起种植水稻,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机寨村过去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长期空壳,村民收入主要依赖传统零散种植,为改变这一现状,机寨村村“两委”按抱团发展思路,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租金保底+订单种植创收”的方式,发展水稻种植产业350亩,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300余人次,发放工资25万余元,促使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同时,机寨村以推行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主线,牵头成立了三穗县联裕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出“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的机械化“全托管”服务模式,有效破解农户不愿种、不会种、种不好的难题。
“机寨村已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300多户村民发展水稻制种产业1540亩,总产值达45万斤。下一步,长吉镇将发展‘稻+油’‘稻+菌’‘稻鸭鱼’等综合种养模式,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不断探索新路径。”长吉镇党委书记李文清表示。
一只鸭,万人富
在长吉镇第三届油菜花节田间捉鸭活动现场,来自县内外的百余名游客化身“捉鸭能手”,卷起裤腿、撸起袖子、跃入田间,慌忙逃窜的三穗鸭赢得围观游客欢声笑语一片。“手提两只鸭,一脸笑哈哈”的打卡照片刷屏了当天的朋友圈。
三穗鸭在“烧巴油菜花节”及“大寨徒步行动”的“出圈”,并非偶然。今年年初,《黔东南州鸭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印发在全州掀起了一波“养鸭风”。为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富民实效,长吉镇党委、政府在接到文件的第一时间,就组织全镇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围绕用地规划、资金筹措等议题开了一场座谈会。
“我们村有一块建设用地,离河近,鸭场建成以后排污不是问题”“你们村河里那点水,还不够我家娃娃喝上一口哩。要我说,我们村石光清家屋背后的那28亩的闲置大棚,啥条件都满足。”各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你一言我一语,纷纷亮出“家底”,生怕错失发展良机,硬是把讨论会开成了“资源争夺战”。
长吉镇围绕“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将鸭产业发展作为强镇富民的重要抓手,积极争资争项,省农发集团20万羽蛋鸭养殖项目成功落地机寨村,赤瓦村选育场二期和三期、烧巴村扩繁场二期已完工投产,烧巴村平养场、司前大棚等低效资产蝶变重生,现种鸭存栏达2.3万羽以上,月可供苗43.3万羽以上,年出栏鸭达520万羽,鸭产业已经从单一养殖向全产业链延伸。
为了让鸭子带动增收,长吉镇探索“三穗鸭+保种+旅游观光+文化研学+美食”的新模式,推出特色旅游项目,带动烧巴村、赤瓦村406户群众户均增收1600元,真正实现“一只鸭撬动万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