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急难愁盼记在心扛在肩
2025-07-14 09:5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徐蛟已经踏上了走访农户的山路。自2023年12月进驻贵州省绥阳县枧坝镇冯村村以来,这位来自绥阳县政府办的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在乡村振兴一线书写着新时代驻村干部的担当。

  从党群服务中心搬迁破题

  “以前的村级办公场所不足,群众办事很不方便。”冯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尚正林说。2024年初,徐蛟在走访中发现这个窘况后,立即展开调研。他走遍全村,发现闲置的原新民小学不仅场地宽敞,而且位于村中心位置,提出将村委会搬迁至原新民小学的建议。

  搬迁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有人质疑资金使用,还有人觉得“将就着用也行”。面对这些声音,徐蛟没有退缩。他组织召开议事会,耐心解释搬迁的必要性和长远效益;他带着设计图纸,听取大家意见建议;他公开透明每一笔资金使用,接受群众监督。他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支持,最终促成办公场所顺利搬迁。新的村委会方便群众办事,村民满意度明显提升。

  这场搬迁成为徐蛟打开工作局面的“钥匙”。他深知,乡村振兴首先要强基固本。在组织建设上,他协助村委会完成补选工作,新补选村委会副主任和村委委员各1名;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活动,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推动村党支部政治生活、组织制度规范化、正常化运转,并按照时间节点及时组织召开党员大会、主题党日活动,一体推进学查改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推动基层党组织规范化运行。

  山乡小路变坦途

  “我们这里以前是毛路,什么都不便利,什么东西都靠背扛。”冯村村兴隆组村民陈国谅的话道出了山区群众的艰辛。徐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历时两个月走访调研,为冯村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面对项目排名靠后的不利局面,徐蛟使出了“十八般武艺”。他白天走访测绘,晚上整理资料,连续数周工作到凌晨。为了增强说服力,他创新性地制作了“三对比”资料:对比修路前后的运输成本,对比产业发展预期,对比村民收入变化。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最终使项目落地,争取到18.5万元资金,农户自筹人工费2.67万元,修通了金星组390米、新光组460米的通组路,惠及54户217人。

  修路过程中,徐蛟又当起了质量监督员。他自学道路建设知识,每天到工地检查,还组织村民成立监督小组,共同把关工程质量。

  看着崭新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村民可高兴了。“以前卖辣椒要背两个小时下山,现在三轮车10多分钟就到收购点了。”陈国谅说,这条路不仅缩短了出行的距离,更连通了村民致富的希望。

  初战告捷后,徐蛟没有停下脚步。2024年12月,他又争取到50万元资金用于2.52千米道路硬化。如今,这条惠及7个组229户762人的民生路已全部顺利完成。

  特色产业落地生根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徐蛟深谙此理。在走访中,他发现尖山苗寨村民在房前屋后有种植中药材冰球子的传统,便立即抓住这一特色资源,带领农户到宽阔镇考察学习。“我们的农户对冰球子种植积极性非常高,去年就种植了7亩多。今年我们计划种植20余亩,目前群众的参与度非常高,市场行情也非常好,我们村现在种植面积达15余亩。”徐蛟表示。

  徐蛟因地制宜,积极协助县农业农村局专家开展辣椒、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等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培训,在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下,全村以本地团籽辣椒为主的优势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至3000余亩。同时,他动员致富带头人、村民组长发展500亩玉米大豆复合种植、400亩金银花红薯套种、400亩玉米制种。

  谈及驻村工作,徐蛟感慨地说:“我是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对于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觉得驻村工作驻的是‘三心’,一是用‘细心’织密民生网。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心上、扛在肩上,为他们把好事干实、实事干好。二是要以‘耐心’当好多面手。我们既要把党的政策宣传到位,也要把好的技术好的方法带到村里来,让群众在党的好政策下增收致富。三是要靠‘真心’架起连心桥。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干,用实干回应群众的期盼。”

  现在,徐蛟已开始谋划下一步工作:推进亮化工程全覆盖,引导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稳定增收。每一天,他的步履依然匆忙。

  通讯员 张海生 李前勇

  徐蛟在村委会工作(冯村村委会 供图)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