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安徽省巢湖市柘皋镇驷马村,村部后方的“农业科创小院”里一派生机:贝贝南瓜藤蔓顺着竹架向上攀爬,青嫩的禹研小白瓜挂在枝桠上。不远处的坝院自然村,40亩蜜薯田郁郁葱葱,几名村民正弯腰除草。这片曾不起眼的土地,如今已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田。
驷马村地处柘皋镇北部丘陵地带,地势高、水源匮乏。几年前,这里是典型的“三无”村庄:无资源禀赋,土地撂荒率超60%,基础设施落后,农田灌溉依赖“看天吃饭”,村民人均耕地仅1.6亩;无产业支撑,种点小麦水稻,亩均年收益不足300元,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率达75%,空心化严重;无发展动力,村集体负债7万元,干群关系紧张,村民对发展信心不足。
2024年,驻村工作队入驻后,与村“两委”结成攻坚联盟,驻村第一书记苏明乔琢磨:“驷马村最大的资源是土地,要发展就得让土地‘生’出更高价值!”他们带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承诺,先从唤醒“沉睡土地”入手,党员干部带头逐地块摸排撂荒情况,接连开了12场村民议事会,把复垦界限、灌溉保障、收益分配等事跟村民算得明明白白。
机械作业与人工修整同步推进,1000亩撂荒地重焕生机;紧接着又争取500万元资金,修建10公里抗旱沟渠,与庙集三级灌溉站贯通,让全村农田彻底告别“干旱缺水”难题。解决了“地的问题”,又攻坚“散的难题”:村“两委”用“四事四权”工作法,党员分片入户讲政策、听意见,最终与村民达成“集体流转承包+前两年免租”协议,把1500亩零碎地块整合为大於产业园,统一推行机械化耕作。20多名村民优先参与田间管理,既能拿土地租金,又能挣务工收入。
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干部在大於产业园查看蜜薯长势。(驷马村村委会供图)
要让农产品长得好,科技支撑不能少。工作队四处奔走,先后对接安徽农业大学、阜阳市颍东区等帮扶单位,把“专家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安农大的农学专家定期到村,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控手把手教:“贝贝南瓜要注意控旺,蜜薯生长期得及时翻藤,这样产量和口感才好。”不仅如此,村里还引进“榴莲蜜薯”“香薯”“西瓜红”等3个高附加值蜜薯新品种,试种成功后迅速推广。今年秋天,蜜薯田迎来首个丰收季,预计总产量可达8000斤,能为村集体带来近25万元收入。
种得好更要卖得畅、算得好。以往,选派帮扶资金多入股厂房,年收益偏低。工作队经过实地调研,决定打一场“资金活用仗”——用第九批选派资金购置1辆新能源货车,租赁给本地租车平台,每年稳定获得租金2万元,收益率比传统模式提高近30%。更巧妙的是,这些货车还能随时调配,免费为合作社运输农产品,运输成本直接降低,形成“科技种得好—物流跟得上—租金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以前卖蜜薯要自己找车,现在有了货车,省心又省钱!”种植户老周笑着说。
大於产业园丰收的淮水蜜薯。(驷马村村委会供图)
如今,驷马村村集体经济账上的数字一年比一年好看。下一步,驷马村还计划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尝试开发蜜薯干、南瓜饼等深加工产品,让“小特产”变成“大产业”,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