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更迭,光阴如箭。2024年6月底,我来到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牌坊乡许井社区,担任驻村工作队副队长。一年多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在田间地头找寻发展密钥,在农家院落倾听百姓声音,用实际行动书写强村富民答卷。
初到许井社区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见面会刚结束,村委会金主任焦急地对我说:“刘队长,咱们村办公司的农副产品销售难题再不解决,公司怕要黄了。”听后,我心里沉甸甸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工作队用了3个多月时间,遍访13个自然村、27个村民组,驻村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情民意:许井社区地处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下游,自然条件优越,瓜果蔬菜品质优良;离县城、市区不足一小时车程,区位优势明显,方便销售;村里有十几位祖传挂面能手,面条筋道爽滑,却只能零散售卖……
“优势这么多,可以整合资源,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我把想法告诉金主任后,说干就干。我自学视频剪辑,拿着相机到田间地头拍摄农副产品图片,撰写宣传文案,制作宣传折页。我和村干部走进合肥高新区园区,与企业洽谈农副产品配送业务合作。起初,不少企业直接推辞,但我们不怕拒绝,一次次上门,展示产品品质,完善产品检测报告,优化产品价格……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份合作协议签了下来。此后,依靠良好的口碑,不到一年,合作单位增加到7家,带动销售农副产品130多吨,我们关于重建销售渠道的设想初步变成了现实。
趁热打铁,我又牵头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小队,注册“乡土许井”品牌,挖掘手工挂面、土鸡蛋、黑猪肉等优质农副产品20余种,统一品牌打市场。我还争取到后方单位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投入10万元,在村里建成农副产品展销中心。我们服务小队成员采用“食堂+许井集市”展销、单位采购、社群团购、直播带货等模式,常态化开展帮扶,村里的土特产卖了近10万斤,销售额超过50万元,农户收益增加了40%。“现在完全不愁卖,收入也高了不少。”挂面能手王乃年和我说。
村民和集体都增收了,大伙儿对村级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也大大提升。村头一片废弃的水塘,脏得惹眼,荒得可惜,村民意见很大。我提议召开村“两委”会议进行商议,将向后盾单位争取的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这个由来已久的村庄“病灶”。但是,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老张等一批村民就认为,建广场不如修条路实在。
为此,我和村书记深入村组调研,特地选了雨天,行走在雨后泥泞的生产便道上,亲身体验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状况,当场向相关部门确认了道路改造的可行性,并将合肥高新区管委会2025年帮扶经费40万元,用于申报道路、沟渠修缮等民生项目。近期,道路及沟渠项目即将动工。
当然,修广场同样刻不容缓。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已经落成,成了村民们每天“打卡”最多的地方。
新建的文化广场。(作者供图)
乡村还有一个“一老一小”的服务难题亟待破解。经过仔细谋划,工作队启动了“情暖朝夕”计划,即对接后方单位,推动社区与外单位结对共建,大家理论联学、组织联建、资源联享、工作联动、活动联办,共同解决一老一小陪伴缺失等问题。一年下来,我们组织志愿者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42场次,筹措物资6万元,惠及1000多位“老小”。
无人机科普教育活动现场。(作者供图)
在村里,工作队还带着“爱管闲事”的劲儿,帮忙村民收稻谷,抬重物,修电路,送产品,甚至努力帮忙找工作……一件件小事,让群众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足了。
作者: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牌坊乡许井社区驻村工作队副队长 刘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