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15家共富工坊释放“大能量”
2025-08-04 09:1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黄振 郭慧 王德超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工坊里干活,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盛夏,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卸店村“花开杏福”共富工坊里,村民李大姐麻利地包装着贡菊。这个由卸店村党总支与凤阳恩泽农业公司党支部联建的工坊,是凤阳县“党建联建促共富”的缩影。

近年来,凤阳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立足县域资源禀赋,通过村企结对联建、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盘活闲置房屋土地等方式,搭建跨村联建、村企共建平台,推动“共富工坊”从“单点试验”走向“集群发展”。目前,全县已培育来料加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等共富工坊15家,吸纳1000余人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带动村均集体经济年增收60万元,实现“工坊建起来、村民富起来、集体强起来”。

“莓好产业”共富工坊的盆栽蓝莓。(凤阳县委组织部供图)

党建联建汇聚合力科技为翼促发展

在总铺镇鹿塘村“莓好产业”共富工坊里,一排排刚采摘的蓝莓已被南京、合肥经销商预订大半。“通过村企共建党支部,我们破解了技术、销路等10多个难题。”鹿塘村党总支书记付玉志指着冷链物流车介绍道。该工坊创新“红色管家”服务机制,整合中国科大、南京农业大学等10余家高校科研力量,研发的盆栽技术让蓝莓上市期延长2个月,亩产效益跃升至50万元,满产时工坊年产值达1500万元,带动280名村民季节性务工,人均年增收1.5万元。

凤阳县注重依托党建联建机制推进“共富工坊”建设,整合机关事业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科研院所等资源,并用好科技特派员、农指员、“土专家”等力量,有效打破地域、领域限制和要素壁垒,为“共富工坊”建设提供支撑。

“泉乡农韵”共富工坊温泉夜景。(凤阳县委组织部供图)

产业融合拓路径 多元创富惠民生

“我们围绕温泉做文章,不光做泡汤康养,还搭了儿童乐园、开辟了采摘园,游客能带着孩子挖红薯、摘水蜜桃,体验感一下子就丰富了。”大王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华荣兴奋地说。依托这一优质的温泉资源,大王府村创建了“泉乡农韵”共富工坊,打造“温泉+农业+文旅”多元融合业态。2024年,工坊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75名村民稳定就业、120余名农户季节性务工,多元创富收益超50万元。

同属农旅融合型的“花开杏福”工坊,正打造菊花全产业链,从种植金丝皇菊、贡菊,到加工菊花茶、菊花糕等10余种产品,再到举办“春赏杏花”“秋品菊韵”特色活动,不断拓宽展销渠道,让更多村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凤阳县立足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融合,做深产业融合文章,延伸加工与销售链条,使每个工坊形成“主业突出、多元增收”格局。

“沉睡资源”重焕生机闲置资产变财富

走进红心镇荷塘村“荷塘里”共富工坊的生产车间内,20多位村民正忙着组装毛绒玩具。“这里原本是农业综合服务项目的钢构仓储,利用率低、收益差。”荷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詹绍奎介绍道,村里申请衔接资金改造后,建成1000平方米标准化空间,配两条生产线和50多台设备,招引天长市康森礼品有限公司入驻。如今,“企业供订单原料、村集体管场地用工”的模式,让旧厂房重获“烟火气”:带动周边5个村庄、50余名村民就业,工坊全年经营收入120万元,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在凤阳,空闲农房变民宿、闲置校舍改技能培训室……“沉睡资源”焕发了新生。通过“一地一策”盘活闲置房屋、土地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共富工坊,让“沉睡资产”变“流动现金”,既鼓了村民“钱袋子”,又强了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