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不能“节日化”
2017-06-02 09:29: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丁青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内的爱心人士,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留守儿童,有的送上衣物玩具,有的送上学习用品,有的陪孩子们做游戏、读书唱歌……节日里,孩子们收获了甜蜜和快乐。

  然而,过日子不等于过节。对留守儿童来说,平常的亲情缺失、孤独寂寞才是笼罩在他们心头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关爱留守儿童应走出节日思维,变节日化为常态化。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农村人口到城市打工的趋势无法扭转,留守儿童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构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如何在留守儿童安全管理、监督、教育等方面探索出新举措、新路径,身处一线的大学生村官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荣,在对31所小学1万多名小学生调查中发现,39%的留守儿童最多半年至一年见父母一面,17%的留守儿童一至两年没见过父母,12%的留守儿童长达两年以上没见过父母。即使难得一见,谈的话题也多是学习成绩、是否听话等等,孩子成长的烦恼几乎无处诉说。

  因此,关爱留守儿童,既要码准孩子们的心灵渴求,又要解决方法上的捉襟见肘,还要确立久久为功的理念,坚持做好每一天。在这些方面,不少大学生村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为了提高关爱的针对性,他们有的开通了“亲情电话”“亲情聊天室”,用网络、电话、微信等方式,畅通孩子和外地父母的联系;有的开办了周末、暑期课堂,对孩子们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课业辅导,努力当好留守儿童的“兼职父母”、“课外老师”。

  为了解决人力精力不济的矛盾,山东省泗水县村官征得当地民政、妇联部门支持,开展社会动员,在全县范围内招募爱心妈妈、巾帼志愿者等,定期邀请他们到村里开展各种活动,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天空。

  为了构建长效关爱机制,重庆市巴南区村官建立了定期交流制度,将日常走访、辅导功课、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体会与同行分享。通过交流,强化了责任,打开了思路,切磋了技能。

  大学生村官年纪轻、观念新,是留守儿童的“哥哥”“姐姐”辈,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起来心相融、话投缘,优势明显。相信只要用心走心,就一定会做出显著成绩。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