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阳(右一)与孩子们一起做科普实验。(联合村村委会供图)
7月5日,记者搭驻村第一书记刘东阳的便车,一路青山绿水相迎,到了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窑镇联合村地界。刚到村口,刘东阳安装的车速提示“23公里每小时”就印在路边屏幕上。
刘东阳的派驻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大)。“它专治村民反映强烈的开快车现象。”他打了一把方向盘,“联合村的科技狠活有不少,一起进村看看。”
“打火”
2023年10月,刘东阳抵达联合村,面对的第一件难题叫作“打火”。
联合村有着60%的森林覆盖率,人林地交错共存。为及时发现山火隐患,需要日复一日步行巡山,当地人叫“打火”。
村民在山火面前的恐惧无力,“打火”中差点摔下悬崖的后怕,村干部正常工作无暇开展的焦急,都在催促刘东阳寻找突破。这位毕业于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博士,立刻行动起来。
经中国科大多学科专家多次研讨论证后,决定在村使用中国科大火灾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等单位的前沿科技成果。这一干就是一年。2024年10月,“林地防火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在联合村落成并试点运行。
量子探测技术和激光雷达技术相结合的光量子雷达设在联合村的大坡上组,24小时监测全村及周边火情。而双光谱摄像头安装在村内铁塔顶部,无人机机巢按照设定航线自动充电、巡航监测、自动返航,所有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加载FireGPT大模型,运用AI算法自动识别烟火,准确率达99.54%。
这个半径达15公里的全天候火情监测系统,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高峰的手机端,简单得只是一个“烟火监测小程序”。
“看到火情提醒最多15分钟就能解决隐患。”吕高峰说,系统启用后,村里的“打火”人员,从每天30多人,变成了2人轮班+3人现场处置。
新窑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杨岗说,依靠这项先进技术,大半年来,共发现并处置联合村及周边村落火情隐患1610起,零过火,零伤亡,“还大大解放了我们基层干部,不用一天到晚巡山灭火。”
“改命”
在农言农,科技得在老乡增收上发力才行。
7月,六盘水山区倒也不热,草木郁郁葱葱。在联合村外,有一片自带“科大基因”的猕猴桃林。青色的猕猴桃已经有乒乓球大小了。
10年前的联合村,“山是石头的,地是瘦的,人是穷的。”在刘东阳之前,中国科大4任驻村第一书记锚定猕猴桃产业接力帮扶,定期邀请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农学专家到村指导,猕猴桃产业从无到有,站稳了脚跟。
刘东阳来村后,联合六盘水师范学院建成猕猴桃科技小院,还利用“数字联合村”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
一来二去,2025年猕猴桃挂果率增长80%。2021年至今,猕猴桃示范基地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还解决了30多人的就业。
工作队和新窑镇还在新玉居委会建成电商直播基地,把猕猴桃等农特产品卖到了远方。2024年,六枝特区电商网络零售额3.36亿元,中国科大的电商帮扶也入选了商务部《全国县域电商直播中心案例集》。
示范基地效益明显,让村干部信心倍增,又尝试以“东西部协作资金+中央定点帮扶资源”合作模式,动员致富带头人,努力推进以示范基地带动全村700多亩猕猴桃园盘活发展,今年先种50亩。
“播种”
教育帮扶一直是来自包括刘东阳在内的中国科大驻村第一书记的心头大事。他把村小的孩子看作自己的亲人,科学“育儿”,用心“育儿”。
今年5月,经刘东阳搭桥,首批六枝特区师生来到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与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大开展研学,参观实验室,那是一段乡村娃娃难忘的科技探索之旅。刘东阳的手机相册里,珍藏着一名孩子研学时写下的愿望:“我想成为村里第一个科学家。”
2024年,在中国科大的支持下,刘东阳在村里的四角田小学建起了一间多媒体教室,提升乡村孩子科学素养。一年来,来自中国科大多个学科的青年才俊,在云端开讲“科学点亮乡村”讲座,已完成20场科普报告,共有5万多人次的中小学生观看了在线直播。
今年5月,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3名医生与四角田小学5名老师,分别前往中国科大附一院,中国科大附小、附中跟岗学习。“这是在我们中国科大全校一盘棋工作制度支持下实现的。”刘东阳说。
联合村四角田小学门口,一面红旗迎风招展,旗上写着“科小田”。“这是我组建的学生志愿服务队,有100个孩子参加,科小田,寓意是把中国科大的科学种子播撒在四角田小学希望的田野上。”
“报酬”
“驻村第一书记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背后是中国顶尖学府科技优势和教育资源。”刘东阳说,“我们坚持为村民办成事、办实事、办好事。”
一起看看他和另一位中国科大帮扶干部、六枝特区副区长夏晶打出的为民服务组合拳:每年把中国科大自研的核磁共振车开到六枝特区,已为700多位村民做了心梗脑梗预防性筛查;中国科大组建项目团队研究解决煤矸石综合利用难问题;建成数字联合村平台精准监测地灾隐患点物体的位移情况;为村里的老人残疾人独居者安装了300多套一氧化碳报警器。
刘东阳认为,驻村帮扶,是最真实也最深情的国情教育,有太多在校园里永远学不到的珍贵的东西,这就是村庄给他的最好的“报酬”。
他印象很深的,村头有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孩子得了结节性痒疹,病情反复发作,花了7万元也没看好。他帮助孩子联系上中国科大附一院的专家,开了度普利尤单抗,6针下来,彻底治愈。校医院党支部还发起了捐款。孩子从自卑走向自信,现在学习成绩全班第一。“他们说我是恩人,我回答说,我是党派来驻村的,就是干这些事的。”
他关心联合村以及六盘水的孩子,但他的儿子从1岁长到3岁多,总是聚少离多,他只能通过手机屏幕让儿子记住遥远的爸爸。“和儿子感情很好,老婆很辛苦,但没有抱怨我,没给我压力。”
本报记者 周静文 通讯员 张松成
实习生 魏昕瑜
记者手记>>>
蜿蜒的山路把我引向大山里的联合村,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未来之村”。地球科学、火灾科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FireGPT,学科的新发展为联合村的治理痛点找到了科技方案。这位从中国科大走来的博士,把“黑科技”变成基层治理和产业振兴的趁手工具,其人其事令人钦佩。
刘东阳和中国科大团队的实践表明,今天的乡村不只是被帮扶的对象,它可以成为科技赋能的新空间。乡村和科技并非遥不可及,科技生逢其时,在田野里大地上山林中开花结果。
采访中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数孩子们眼里的光、心里的梦。一句“我想成为村里第一个科学家”,是这片土地对所有执善念行善事的人最动人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