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村庄用“热辣滚烫”告诉我们:最美的风景不只在远方,更在于那些敢于突破、善用巧思的乡土智慧。期待更多乡村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圈密码,与游客一起创造更美更新的诗与远方。
体育赛事点燃乡村夏夜,废弃渔村变身“绿野仙踪”,非遗互动抓住亲子流量,夯土老屋邂逅研学经济,浩瀚沙漠守候璀璨星空……暑假期间,我们聚焦江苏、浙江、山东、宁夏、云南等地的乡村旅游,一起看看各地乡村干部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上如何各展神通。
江苏
“苏超”让乡村有颜值又有产值
桃源村“苏超”赛事直播现场。 (桃源村村委会供图)
“苏超”的魅力不只在城市,也散发到了广袤乡村,“苏超”赛事正以破圈之势激活乡村游。
7月20日晚,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山南头文化艺术村广场上,游客与村民一起围坐在户外大屏幕前,观看“苏超”直播。这是“苏超”第七轮角逐,无锡队迎战淮安队。观众们争相为自己支持的球队助威加油。一旁的“山南市集”上,啤酒、烧烤、奶茶等看球“标配”应有尽有。
“‘苏超’这把火也烧到了我们乡村。”桃源村党总支书记张谷告诉记者,作为著名的“阳山水蜜桃”核心产区,桃源村顺势而为,将“苏超”热度与农文旅融合,推出了“桃香助威·阳山苏超观赛派对”“听花堂·啤酒民宿”等“苏超”观赛活动,并将市集、啤酒品鉴、无锡文化知识有奖竞答比赛等内容融入其中,点亮了乡村夏夜经济。
赛场内外,故事一样动人。淮安队战胜无锡队,帮助淮安队锁定胜局的是淮安市涟水县朱码街道韩陈村党支部书记戴虎。“村书记踢进‘苏超’第100个进球”等话题冲上热搜,戴虎任职的韩陈村也跟着“出圈”。“近段时间,来村里的人明显增多了,村民主动当向导。”戴虎坦言,赛事带来的不只是流量,更凝聚了民心、增强了村民自豪感。如今,韩陈村村“两委”正借着这股劲,盘活闲置资源、对接投资项目,盘算着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让足球热转化为乡村发展热。
“苏超”也在给江苏省一批拥有体育旅游资源的乡村“添柴加火”。徐州市沛县鹿楼镇的七堡村、八堡村位置相邻,“苏超”开赛以来,村民们自发组织观赛,场场不落。这两个村有足球传统,都有自己的农民足球队。
2021年,当地将民间足球赛升级为沛县足球赛。2023年“五一”期间,沛县主办的淮海经济区农民足球赛,被网友称为“村里的世界杯”。2023年以来,“村界杯”吸引了现场观众超61万人次、每天还有25万人次看直播,全网话题点击量破20亿次。
赛事引流,产业增值,群众致富,足球让乡村活起来火起来。八堡村党支部书记刘健算了笔增收账:“‘村界杯’期间,村里每天迎客6000多人,村里的苹果、金蝉等土特产网上销量增长了10倍。”此外,八堡村还利用周边53公顷的沙河果都园,以及千秋集民俗村等旅游资源,推出了鲜桃采摘、足球挑战赛、非遗项目体验等活动,并建立“农闲赛+节庆赛”双轨赛制。
借“苏超”东风,鹿楼镇将在8月底开启“村界杯”选拔赛,邀请沛县各个乡镇足球队参赛。
以体育为媒,“苏超”让乡村既有了“颜值”又有了“产值”。
浙江
无人村成了“绿野仙踪”
泗洲塘村村景。(泗洲塘村村委会供图)
正值旅游旺季,在浙江省嵊泗县嵊山镇泗洲塘村,新落成的“绿野仙踪”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人流如织。
“‘绿野仙踪’海岛特调,这是最受欢迎的在地产品。”咖啡店主理人吕萍,今年5月才租下游客服务中心一楼靠窗的区域,开起了村咖。咖啡店对面,是共富工坊文创展示柜,摆着冰箱贴、香囊,二楼是刚刚布展结束的乡村地质博物馆,下个月就要开馆营业了。“乡村地质博物馆主要分成渔村迁居实景、百年渔场村史展等几个部分,我们希望能打造成一个具备海岛地理、人文、自然风光多主题展示的研学点。”泗洲塘村党总支书记陈永义说,暑期市场的研学赛道,他们也要闯一闯。
“绿野仙踪”的主体是后头湾村,后头湾村已并入泗洲塘村。很久以前,后头湾村村民求学、看病,要爬山绕道走到镇上,生活不方便,不断有村民搬到镇上安家。后头湾最终变成空无一人的渔村。
这座小渔村,在被自然接管的20年中,野草、藤蔓肆意生长,覆盖了600多栋石屋,形成了面朝大海、绿意盎然的奇景。2015年,一名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后头湾村照片在网络走红,后被英国《每日邮报》评为“被遗忘的绝美景点”,很多人慕名而来。
“村里认为,这是发展旅游、增加收入的好机会。”陈永义说,村“两委”班子协商一致,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和保洁安保力量,把无人村经营起来。
第一年,泗洲塘村便涌入游客1万多人次,给村集体创收80万元,后来“绿野仙踪”的名气越来越大,村里仅靠卖票,一年就能收入400多万元。
“除了老房子啥也没有。”“太阳太大都没地方坐坐休息。”两年前,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差评,门票收入的增长率下降。陈永义说,那时候认识到,景区经济增长点单一,业态匮乏,再不改变,旅游这碗饭就要凉了。为此,泗洲塘村在探索文旅融合、产业链延伸上下起了功夫。
2023年,泗洲塘村投入500万元打造了60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在卖票服务的基础上,融入乡村博物馆功能,还接入了村咖和“绿野仙踪”系列文创产品等业态,有效提升游客的综合体验。景区8月实施门票改革,“一次购票,终身有效”,让游客来了还想来。
10年来,依托“绿野仙踪”,泗洲塘村给村民分红总额约2200万元,还创造了售票、保洁、安保、讲解等就业岗位。“用工中,我们优先考虑困难家庭和转业渔民。”陈永义说。
老渔民黄伟明负责售票和安保。卖了船,上了岸,不扛锄头不织网,“每月工资3000多元,再加上各类补贴,过年还能拿分红。”黄伟明直言“享福了”。
山东
夯土之旅4个月引来游客30万
党集村双富小院。倪怀成 摄
“同学们,你们知道面前的这些房屋叫什么吗?猜猜这些屋子是怎么建起来的?”7月22日,党集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来到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党集镇党集村开展暑期研学活动,他们好奇地围在党集村跨村联建片区党委副书记牛婷身边,津津有味地听着讲解,眼中充满了好奇。
党集村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始建于宋朝。村落四周环河,原有800多户村民居住在水寨中,通过东南西北4个寨门吊桥与外界联系。村里的房子,夯土建筑多达3000多间。随着时代发展,村民陆续搬至集市和县道两侧居住,目前仅有近100户老人居住在村中。
“大家看,我们面前这些是夯土建筑,是党集古村留存的传统建筑中的一种,村内不仅有夯土墙、土坯墙,还有独具特色的三台五硷、五台七硷泥挑墙。”牛婷带领孩子们一边走向研学教室一边介绍。“当时砖料很稀缺,村民就地取材,用麦秸掺杂泥土为原料,用这种工艺,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坚固耐用,保温性强,是古人的智慧。”
2025年3月,党集村共富公司与国企联营的党集村景区投入运营。党集村将夯土房从村民手中租赁过来,进行修缮、布置,将建筑艺术同水利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历程等相结合,打造成功能不同的建筑群,有的房子做展厅,有的房子做商业,还有的房子出租。
据统计,村集体首批改造的夯土房有30处,村干部管它们叫“双富小院”,即富口袋、富脑袋之意。这30处“双富小院”中,有6个小院成为不同风格的民宿,共计近20间,游客说冬暖夏凉,挺舒服。此外,夯土酒窖和夯土村咖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正值暑假研学旺季,党集村依托农耕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推出红色研学、传统文化两条研学路线,红色研学路线涵盖刘家大院、红色记忆馆等。
开业4个月,党集村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光是五一期间就接待了5万名游客、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收30多万元。
昔日为了生存的夯土屋,现在成了发展的金钥匙。
宁夏
在沙漠来一场瀚海追星
沙坡头里的星星。(沙坡头景区供图)
7月23日中午11点,走进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的沙漠星星酒店,前台区域一片繁忙。
“暑假期间,我们的酒店一房难求,最贵的观星房型每晚高达3980元,仍需提前一个多月预订。”沙坡头景区导游刘佳慧向记者介绍。
从“治沙”到“用沙”,中卫市沙坡头区不断在沙漠文旅产业上造IP、谋创新,走出一条靠创意在沙海“淘金”的新路。
“抬头就是满天繁星,仿佛伸手就能碰到,太震撼了。”河南游客胡明激动地说。宁夏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年均近300天的晴好天气、干燥洁净的空气品质等,为观星活动提供了绝佳的环境。沙坡头景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优势,创新性地将“沙漠游”与“星空游”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沉浸式观星体验:当夜幕降临,白昼的燥热渐渐褪去,深蓝色的天幕上繁星点点。游客们赤脚漫步在细软的沙丘上,感受沙粒残留的余温,仰望浩瀚无垠的星空。
据介绍,该地还推出沙漠轻徒步、沙漠取水、麦草方格、沙地飞盘、篝火晚会等创新活动,进一步丰富沙坡头“星空经济”内涵。今年6月6日以来,该地还在沙漠深处推出多场沙漠星空音乐会,吸引了很多游客。
今年8月,该地还将推出“花火大会”,邀请来自荷兰、比利时、加拿大、葡萄牙的烟花表演团队同台竞技,届时,超3万发烟花将在腾格里沙漠上空绽放。
“网红易逝、长红难求,我们秉持长期主义的发展理念,将景区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融合。”迎水桥镇副镇长黄辉表示,迎水桥镇与景区协同创新,陆续推出观星讲座、沙疗康养等旅游项目。
核心景区的复合式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庄吃上高质量“旅游饭”。沙坡头村、鸣钟村、鸣沙村这3个村抱团联动,打造“农文旅”一体的沙坡鸣钟田园综合体,发展出星空房车营地民宿、萌宠乐园、农家采摘等项目,让游客在沙漠游玩后可以继续体验西北农村的乡韵。
截至目前,相关配套产业带动500多名周边村民就业,每人每年能挣10万多元。
“暑假以来,我们村民宿火热,大家都相信今年的收入会有大幅增长。”沙坡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牛树静说。
云南
守着乡愁谋创新
小游客在曼远村学习敲傣族象脚鼓。 (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供图)
“妈妈你看,我把构树皮纸浆铺匀啦。”7月的云南西双版纳骄阳似火,景洪市勐罕镇曼累讷村曼远村民小组的傣族造纸体验馆里,来自昆明的小朋友朵朵正举着竹帘向母亲展示。在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她刚完成傣纸制作的关键步骤,将细腻的构树皮纸浆在竹帘上铺开,又小心晃动竹帘沥干水分。“接下来要放到木板上晾晒,等干透了就是真正的傣纸啦。”那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轻声提醒。
这个暑假,这座因《向往的生活》走红的傣族村寨,成了亲子家庭的网红打卡地。孩子们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傣陶、听章哈歌,家长们则在芒果林下品茶闲谈,傣族传统文化与田园野趣碰撞出独特的吸引力。
这股旅游热的背后,是曼远村干部们多年来“守着乡愁谋创新”的坚持。“以前游客来了拍拍照就走,留不住人。”曼远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岩罕尖记得,2019年综艺节目播出后,村寨一度迎来客流高峰,但缺乏体验项目的问题很快凸显。村干部们蹲点调研发现,亲子家庭最期待“能玩、能学、能互动”的深度体验,于是敲定“非遗+亲子”的发展方向。
在曼远村民小组组长岩哈的带动下,村里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动打开家门:岩温海的傣陶体验馆里,孩子们可以用慢轮制作专属陶罐;织锦艺人玉康的小院里,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的筒裙成了最特别的纪念品;傣医药体验馆里,药师会教小朋友辨认驱蚊草、香茅草等药用植物。“光6月份就接待了500多组家庭,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岩温海笑着说,自家的水果干也成了“爆款伴手礼”。
为让亲子游更有温度,村干部们还悄悄做了许多“暖心改造”。他们在凤凰花林里增设亲子休息区,用傣族织锦布料做靠垫;在竜山步道旁挂起动植物科普牌,标注“铁刀木可以做傣楼梁柱”“野芒果的种子能入药”;甚至发动村民把自家小院改造成“亲子农场”,让孩子们体验摘菠萝、挖野菜的乐趣。“这些点子都是开村民大会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凑出来的。”岩哈指着新修的生态停车场说,为了方便自驾家庭,村里特意保留了原有植被,只用木栈道连接车位。
据统计,今年暑期以来,曼远村已接待亲子游客10万多人次,带动民宿、餐饮、非遗体验等收入超300多万元。
这个有着1293年历史的村寨,正以越来越鲜活的姿态,让“向往的生活”照进现实。
本报记者 朱秀霞 周妍 倪怀成 尹丹丹 周晶
通讯员 宋子龙 奚睿安 张思洁 戴依燕 郭东旭 白歆
实习生 魏昕瑜
统筹 周静文
策划 陈炳山 汪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