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位村民殉国时年纪不足20岁 山西石像村:“与抗日共存,与国土同在”
2025-08-22 15:4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通讯员 李竹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石像村距孝义城20公里,是一个山坳中的村落。全村百户人家600多口人,有108人争先恐后投身八路军、游击队以及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等抗日队伍。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山西,八路军总政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晋西南区党委、八路军115师都曾驻扎山西省孝义县,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因此孝义当时有“抗日模范县”之称,孝义市下堡镇石像村更是孝义尤为突出的一个抗日模范村。

  村里皮影老艺人冯廷云,将牛皮影上的神仙鬼怪,改刻成持枪冲锋的八路军,传统戏文中的刀光剑影,雕成了硝烟战场上的呐喊模样,激励乡亲奋起抵抗、救国图存。

  冯廷荣的后人冯霞说:“冯廷荣是我的老爷爷,他的侄子被日军军犬残忍吞吃了,他将4个儿子都送上战场,2人为国捐躯。”冯廷荣送最小的儿子参军时,他往儿子兜里塞了半截浸过桐油的皮影人:“见它如见爹,别忘了为什么要打仗。”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深受皮影戏的鼓舞,满怀热血奔赴八路军驻地投身抗战。村民冯光仁、冯光、冯光智兄弟3人被母亲送上抗日前线。冯光智抱着炸药炸毁了敌人的炮楼、壮烈牺牲。冯光仁1940年牺牲于日军的伤寒细菌战,年仅29岁。冯光从战争中幸存下来,1949年作为山西代表,光荣参加开国大典。

  各户皆抗属,无人不抗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12岁的冯万金因年幼扛不动步枪,死磨硬缠成为决死队通讯员。18岁的冯满仓瞒着家人报名参军,临行前跪别母亲,这一走就是永别。年近50岁的冯致中闻讯参军,连家门都顾不上关就去追部队,参军后当上炊事员,敌机轰炸时,他用铁锅护住热馒头,后背被弹片划伤鲜血直流,但送饭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石像村抗日模范村纪念馆讲解员冯光林说,石像村抗日英雄中还有一位女性叫冯全英,是教育家、实业家冯济川的孙女,11岁赴太原就读女子高中。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加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并回到家乡动员大姐、二姐、小妹共赴国难,还在石像村成立全县第一个村级妇救会,带领妇女夜以继日赶制军衣、军被、军鞋。1943年,24岁的冯全英因病去世。

  冯全英的后人冯守瑞回忆说,冯全英是他的老姑,在一次培训妇女党员时,突然遭到敌人围捕,她临危不乱,率领指挥大家逃出了虎口。

  村里的父老乡亲不惜用生命保护八路军。在石像村后山的山坡上,有一处被杂草掩盖的土洞,这是当年村里的“秘密医院”。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17名八路军伤员被送到石像村,村民将他们藏在自家窑洞,一旦有紧急情况就转移到这个“秘密医院”。冯光林说,“有一次,日军突然进村搜查,我的二奶奶背起伤员就往山洞跑,眼看日军就要追上,她把伤员藏进荆棘丛,自己则故意往反方向跑。二奶奶被日军抓住,遭受鞭子抽、凉水浇,但她咬牙坚持,一直说不知道。日军放火烧村,她趁乱逃脱,第一时间找到伤员背进了山洞。日军撤退了,她也晕了过去。”

  “石像村的百姓是八路军的再生父母。”康复归队前,17名八路军伤员在窑洞的墙上刻下一行字,铭记老乡们舍命相护。80多年后的今天,当参观者们看着墙上这些端正的字迹,仍能深切感受到八路军战士们心中的那份感动。

  1938年后,日军对晋西根据地展开疯狂进攻,扬言要饿死八路军,石像村村民积极行动支援八路军。1938年至1942年,全村共捐出3600担粮食、2000余尺土布、1800块银元、2500两白银,还有15匹驮骡、20头毛驴、3辆铁轮车,有的村民甚至拆了盖房的木料做担架。当时,石像村村民铭记的口号是:“出人出力出钱出物,石像人与抗日共存;打寇打鬼打奸打特,石像村与国土同在。”

  孝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建益说,村里23位烈士,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

  难忘历史烽烟,108位参战村民的身影也化作了抗日模范村纪念馆里不朽的浮雕。村头建有报国亭,亭中碑刻“抗日模范村”五个大字。亭柱两边刻有抗日战士冯松的手书:“人人爱国奋勇救亡捍卫全民族,家家仇敌齐心参战击败侵略者。”一碑一亭,默默诉说着石像村在抗日战争中救国救民惊心动魄的过往。

  如今,一条宽阔的红色旅游公路将瞻仰者不断引向石像村。公路尽头,是一串台阶,通向山顶,共108级,象征当年108位抗日村民的报国之路。石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白天全说:“我们绝不能忘了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石像村。李竹华 摄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