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乡亲们都往树荫里聚聚,我们来听听古人的故事,学一学他们的智慧。”9月初,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甘棠树下,党员志愿者们招呼着争执不休的村民们。这棵甘棠树,连着千年治理根脉——过去,西周召公姬奭曾在此听讼断狱,东晋谢安在此筑埭治水、造福一方;如今,它成为邵伯镇“善治传承”的见证,通过打造“甘棠树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在传承历史文脉中走出一条赋能乡村善治的新路径。
甘棠树下
作为运河畔的千年古镇,如何将邵伯自古流传的“谢公筑埭”为民造福的民生取向,老街建筑“拐弯抹角”的谦恭礼让文化基因传承好,是实现乡村治理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邵伯镇,一棵果树曾是村民张老根与邻居王长顺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点。老张坚信“树是爷爷所种,自然归自家”,而老王则坚持“树枝伸到我家院子,果子落下来砸坏了我家屋顶,我就有权处理!”
这样的邻里纠纷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法律志愿者杨涵宇有着创新的调解方式——在“甘棠树下微法庭”解纷便民点,她通过电子屏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内容,播放生动形象的动漫普法视频,并巧妙结合邵伯当地“拐弯抹角”的谦让典故,最终使双方在树荫下握手言和。围观的村民纷纷感慨:“这法治小课堂真管用,以后咱邻里纠纷都知道怎么解决了!”
这一场景正是邵伯镇创新基层治理的缩影。近年来,邵伯镇党委通过“线上+线下”“法理+人情”的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方式,建立了集调解、立案、诉讼、普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解纷便民服务点,累计提供法律服务380余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50多场。古老的甘棠树下,已成为现代法治文明的“户外课堂”,成为当地赋能乡村治理的文化载体。
“邵伯舅舅”
有了阵地,谁来当家?有了矛盾,谁来协调?在甘棠树下,有这么一群“既是本地人、又是自家人、还是过来人”的“邵伯舅舅”,成为最靠谱的善治调解力量。
“事情解决得这么顺利,真是太感谢你们了!”8月30日上午,邵伯镇戚墅村赵桂兰专程来到邵伯镇综合治理中心,将一面写有“心系百姓 公平正义”的锦旗交到“邵伯舅舅”工作室调解员手中。
赵桂兰与邵伯镇新建村李玉良因债务纠纷诉至法院。虽然赵桂兰胜诉,但在申请强制执行过程中,她认为法院未能执行到位,反复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赵桂兰夫妇身患疾病,急需资金治疗,“邵伯舅舅”调解员在了解情况后,积极与区委政法委、区人民法院、区信访局沟通协调,最终联系到被执行人亲属,通过反复沟通、耐心疏导,成功将矛盾彻底化解。
“邵伯舅舅”源自邵伯地方习俗,是对热心公益、善解人意的乡村能人的亲切称呼。基层往往有一些积压多年的老问题,因根源复杂、牵扯面广,常规调解效果不明显。为破解这一治理难题,邵伯镇党委立足本地文化传统,选聘一批熟悉乡情、德高望重且善于调解的群众,组成“邵伯舅舅”调解队伍,创新开展“舅情治理”,提供“舅情服务”,成为“甘棠树下”最忙碌的身影。
今年以来,调解员累计接待群众300余人次,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任和好评。
“都好说”
去年以来,江都区构建了让老百姓有事“都能说出来、都有地方说、说了都管用”的“都好说”民主议事协商品牌,引导基层积极探索“家门口”的议事协商工作机制。
为强化议事协商的引领力和聚合力,规范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邵伯镇党委抓住试点契机,在建阵地、建队伍的基础上,在全镇推广“甘棠树下”协商议事品牌,探索设立“1+N+X”乡邻议事会机制,成为善治联动的主引擎。“1”即村(社区)党组织成员牵头,“N”涵盖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居民骨干、外出能人等多方力量,“X”则广泛纳入相关利益方代表。这一机制有效引导村民从被动“议论”转变为主动“议事”,成功化解了包括失地人员安置、天然气安装等在内的多项复杂矛盾,真正实现了“村里的事没有局外人,人人都是参与者、受益者”。
在矛盾化解机制方面,规范“听诉求、共情愫、辨是非、明事理、促和谐”的五步协商程序,并系统推行“微事自调、小事民调、特事专调、难事政调、大事法调”的“五调合一”分级处置机制。今年以来,凭借该机制已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0余件,切实做到了“矛盾消于未发,纠纷止于未诉”,群众满意度高达96.5%。
群众认可就是最大的善治。“邵伯镇打造的‘甘棠树下’党建品牌,有效融入区域历史文化和地方善治基因,为镇村现代治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路径,更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传递出了群众满意的‘好声音’。”扬州市江都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千年甘棠树依旧枝繁叶茂,树荫下的故事每天都在更新,基层治理的智慧正在传承。
通讯员何亚兵王婧萌实习生魏昕瑜
镇南村“邵伯舅舅工作站”矛盾调解现场。 赵晓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