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62条“抓促示范带”引领共富 让“点上盆景”变身“全域风景”
2025-07-11 12:0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沙家浜镇市级示范带。 (常熟市委组织部供图)

  夏日的风掠过常熟大地,成片的黄金小玉米田泛起绿色波浪,“海棠铺子”直播间的吆喝声与订单打印机的滴滴声交织成曲……这幅动人图景,正是江苏省常熟市高质量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带上,万千生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常熟市坚持片区化党建思维,制定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打造62条示范带,每条示范带围绕组织协同、产业协同、工作协同、机制协同4个方面明确30项工作目标,统筹推动带内基层党组织党建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事务共商、发展共赢。这一系统性布局,悄然推动常熟乡村振兴从昔日“点上盆景”向今日“全域风景”转变。

  育好人才推动科技兴农

  董浜镇黄金小玉米特色产业示范带,正是62条示范带代表之一。在董浜镇连片的黄金小玉米田中,新农人李中奇正和合作社农户查看收成。这位返乡创业的 90后,是常熟“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孕育的硕果之一。

  常熟市聚焦重点示范带内育外引乡村青年人才,围绕“新农创”“新农匠”“新农服”“新农商”“新农干”等5支队伍进行精准培训、精准扶持、精准服务。创新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项目创投大赛,举办“新农人”创新创业大赛,设立100万奖补池,以项目路演形式遴选10个重点项目,示范引领更多青年人到农村创新创业。

  在政策东风吹拂下,李中奇以“合作社+农户”模式, 联合董浜镇市级示范带3个村50余户农民,通过种植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将黄金小玉米种植面积从20亩扩大到500亩,年销量从2万斤增至50万斤,每户农民亩均增收1500元,“董小棒”商标系列产品销售额已超400万元。“跟着党组织干,田里真能种出‘黄金’,我家光靠种玉米,每年就多赚2万块。” 村民黄国昌在农场里捧着沉甸甸的玉米棒,笑得格外灿烂。

  提低赋能撬动全域振兴

  夕阳西下,沙家浜镇蟹农老李将一桶桶饲料陆续抛入蟹塘,嘴角不自觉上扬。不远处,“大闸蟹科技小院”的牌子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技术员正指导农户应用新推广的生态养殖技术,这正是常熟市统筹资源力量撬动全域振兴的一个鲜活例证。

  实现全域振兴,必须破解发展不平衡的瓶颈。常熟市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低赋能行动,建立健全示范带联席会议制度,引导村级集体经济一般村联合带内各村抱团合作,开展资源推介、项目路演,推动一批有前景、能结果的项目落地。成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合作联盟,组织36家金融机构与集体经济一般村结对帮扶,累计超500名金融骨干进村入户,为村级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沙家浜镇市级示范带统筹苏州工学院、湖强农业等多元资源,合力孕育出国家级科技小院,构建起“优质蟹苗育种—生态养殖示范—精深加工增值—销售餐饮推广—休闲文创拓展”的完整产业链技术体系。八项关键技术,从苗种优选到病害防控、生态养殖,在这里扎下根来,示范推广。科技的力量直接转化为农家的增收账本,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相对一般村农户亩均增收超千元,推动“阳澄湖大闸蟹”这块“金字招牌”价值提升30%。

  精准下沉畅通要素活水

  “我们明澄科技项目从敲定意向到顺利投产,只用了3个月,省下很多时间精力,可以甩开膀子搞发展。” 一位企业负责人兴奋地说。梅李镇市级示范带的成效得益于精准指导工作的振兴服务团。

  发展要素如何顺畅流向乡村?常熟撒开一张振兴服务网,精心组建振兴服务团,下设农技指导、规划设计、法律咨询等7支精干分队。他们犹如乡村振兴的轻骑兵,采取结对式、组团式、点单式等多种服务形式,持续推动人才、资金、市场加速在田园沃土集聚、转化。

  在梅李镇市级示范带,天字村、胜法村、赵市村、聚沙村共建共享最能体现服务团效能。依托服务团穿针引线,高效协调镇村联动、村村抱团、村企联建,推动盘活带内3.2万平方米闲置厂房,升级为反哺农业的智造产业园;200亩低效农田实现华丽转身,成为苏州绿色蔬菜供应基地,亩均收益直接翻倍。“海棠铺子振兴直通车”将红鸿糕点、地产草莓、甜蜜蜜橘、吉成酱油等独具特色的“一村一品”送进千家万户、走向全国市场,直接带动150名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就业饭碗。在服务团的助力下,带内成功打造稻虾种养、草莓、羊肚菌3家具有示范效应的家庭农场,2024年这4个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实现增长。

  在这一条条充满希望的示范带上,每寸土地、每个产业都在焕发新的生机。党群同心描绘的振兴画卷,正在江南福地绵延舒展,书写着全域共富的新篇章。(常组轩)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