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办公室抽屉里,有一本边角已经微微卷起的笔记本,封皮上工整地写着“民情记录”四个字。自2022年10月来到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丰庄社区担任党委副书记,它便成为我随身携带的“法宝”。两年多的时光,厚厚的笔记本被密密麻麻的字迹填满,每一页都真切记录着田间地头的探访、家长里短的倾听,以及那些被仔细梳理过的“急难愁盼”——这方寸小本,早已成为连接我与丰庄百姓的无声桥梁,承载着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一页页记民情:点亮困难儿童“微心愿”
日记第一页,记下了走访时遇到的困境儿童小紫的情况。那是一次例行入户,我看到小紫的家中陈设简陋,学习条件艰苦。三个孩子怯生生的眼神和家长无奈的叹息,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我详细记录下家庭状况、学习需求和那份深藏的“想要一个新书包、一盏护眼台灯”的微小心愿。这不仅仅是小紫一家的困难,更是社区需要关注的群体缩影。
日记本成了行动的催化剂,我立即与社区“两委”商议,一方面积极对接民政、团委、关工委等部门,为小紫争取到政策帮扶和生活补助;另一方面,在社区发起“点亮微心愿”活动,动员党员、社会力量。很快,小紫的新书包、新台灯送到了家,更有一批志愿者与她们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辅导功课、关怀生活。当日记本里“小紫心愿”旁标注上“已实现,笑容灿烂”时,我更深切地体会到,这方寸纸页承载的,是为困境孩童撑起一片晴天的责任。
一字字解民忧:筑起家门口的“暖心站”
随意翻看日记本,几张夹在其中的群众意见条格外醒目。其中多条反映着同一个痛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缺少公交站台,村民特别是老人、孩子去镇上办事、上学,常常要风雨无阻地步行很远到主干道候车,既不方便也不安全。“要是门口有个站台就好了!”村民王大爷的期盼,被我郑重地写在日记本显眼位置,并画上了重点标记。这“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成了我和社区“两委”班子心头的大事。
我们立即行动:现场勘察、测量距离、统计人流量、评估可行性,每一步都详实记录在日记中。我协助社区党委书记积极向上级交通、住建部门沟通,争取项目支持;同时组织召开村民议事会,听取选址、设计建议。经过多方协调,崭新的公交站台终于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落成。启用那天,看着老人们不用再步履蹒跚地走远路,孩子们放学能安全便捷地在家门口下车,日记本里那句“村民期盼”旁,终于可以欣慰地写上:“站台启用,民心畅通。”这小小的站台,不仅连接了城乡交通,更筑起了党群连心的桥梁。
一行行绘新篇: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随着走访的深入,日记本里积累的不仅是单个问题,更有对社区治理面上的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回应群众多元诉求?如何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在梳理了大量民情民意后,“组建特色志愿服务队伍,破解治理重点难点”的思路逐渐清晰。我将这个想法和收集到的骨干能人信息详细记录在册,并与社区“两委”反复研讨。很快,“党徽耀”“战旗红”“丰庄丰”三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在丰庄社区应运而生。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困难帮扶、矛盾调解等任务,他们的身影活跃在防汛一线、平安夜巡中,成为守护家园的可靠力量。
这本日记记录我从初来乍到时的青涩与忐忑,到如今逐渐融入这片土地、步履愈发踏实笃定的心路历程。它无声地见证着我作为选调生的蜕变与成长。村里大爷一句“这小伙记性真好”,道出了民情日记的朴素真谛: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最好的墨水,躬身实践的足迹就是最深的笔痕。
这本日记本即将写完,但服务群众的篇章永无终结。未来日子里,我将继续带着新的日记本,用心倾听、用笔记录、用脚丈量、用情实干,在基层一线的沃土上,一笔一划续写为民服务的初心答卷。
葛天涵
葛天涵(右)为社区老党员发放节日慰问物资。(丰庄社区居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