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唐山遵化市马兰峪镇的东南角,惠营房村静静依偎在清东陵的臂弯中。这里青砖灰瓦的满族风格院落错落有致,村民的笑脸掩映于花木之间。
谁能想到,这个获评“全国文明村”“国家级森林村庄”的示范村,曾是被邻村调侃为“马兰峪牛皮癣”的落后村?短短七年,是什么让这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建忠的答案朴素而深刻:“聚人心、强队伍、靠自己!”
聚人心用真情暖心
2018年,周建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自己蒸蒸日上的企业,一边是乡亲们的联名请托和镇党委重托,最终,他选择回村并高票当选为“领头雁”,开启了他的“二次创业”。
上任当天,周建忠立下“军令状”:“不改变村子面貌,绝不罢休!”然而,彼时的惠营房村,15米宽的主街被私搭乱建挤成两三米宽的“羊肠小道”,村“两委”班子涣散如沙,民怨积压成山。“要变村子,先聚人心。要是班子成员都‘牛蹄子两瓣子’,工作肯定干不好。”周建忠立下村务“四公开”铁规——标准公开、问题公开、进度公开、典型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随后,他带着村民外出“取经”,遍访遵化先进村庄。当看到其他村子的变化时,村民们深受触动:“别的村能干,咱们村一样能干!”
回村后,村会计潘文魁第一个表态:“建忠,我看出来了,你是真心想改变咱村落后的面貌,是真想给咱村干点事,我信你,跟你干!”就这样,想干出点事儿的村干部们决定以环境整治破局,首先拆除占道违建。可动员令发出后,应者却寥寥。周建忠做了个“大义灭亲”的决定,他带头抡起斧头,率先砍向亲叔叔家占道的十几棵核桃树。
这一斧,劈开了群众的踟蹰观望。围观的村民纷纷议论道:“周书记动真格了!”当天,村里就砍倒了主街上六七十棵核桃树,打响了环境整治“第一枪”。大家一鼓作气,仅用了43天就拆除了违建90多处,清除垃圾3500立方米。
强队伍凭行动服众
街道畅通了,村民心气顺了,但泥泞的土路仍是心头刺。当时,村里的路几乎都没有硬化,村民笑称“出门靠蹚,运输靠扛”,群众渴望修路的急切心情,让村“两委”班子再次下定决心——修路!
周建忠跑断腿、磨破嘴,终于争取来了9万元的启动资金,但这对于修路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钱不够,我垫!”周建忠坚定地表态。眼瞅着快开工了,群众并不买账。开工当天,义务出工的群众仅有7人。周建忠没有抱怨,带着村干部脱下皮鞋,换水鞋,开起三轮车和大家一起铲灰、平整路面,他说:“干部干部,就得干在前,做表率!”
或许是26名党员干部日夜奋战的身影,点燃了全村的激情,义工队伍也逐渐从最初的几个人,迅速扩张到三五十人。女人们支起大锅做饭,83岁老人付艳荣送来吃的,低保户捐了500元。这场修路战役中,涌现出无数感人场景,一条路修下来,群众的奉献折算超过200万元。
修这条贯通惠营房村的水泥路,全村138户几乎户户出工出力。这条用双手接力的“民心路”,更造就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全民参与的“惠营房模式”,形成了“艰苦创业、自立自强、创新发展、同心同德”的“惠营房精神”,还产生了“惠营房效应”,迎来了外村十几批党员干部参观交流。如今,村里没当过志愿者的人“都不好意思上街”,“一户一志愿者”已经为常态。
靠自己以自立生金
环境美了,人心齐了,如何让钱袋子鼓起来?周建忠将目光投向村东南3亩垃圾坑。这个原本臭气熏天的垃圾坑虽已治理,却因积水而荒废。周建忠带领党员干部反复论证,决定将洼地改垂钓园,平地建采摘大棚。
“不能让土地睡大觉!”村“两委”目标一致,集思广益。最初,他们尝试着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却因技术匮乏,没赚到钱。但村干部并未气馁,主动请来邻村花卉能手,并以“村集体出土地大棚、能手出技术苗木”的共赢模式,共同打造花卉产业基地。
有了“技术靠山”,周建忠和村干部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出去跑项目、筹资金了。随后,20多亩紫藤园拔地而起。垂钓园、紫藤园、采摘大棚,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6.3万元。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周建忠和村民们的心里都亮堂了。
盘活的不止土地,还有厚重的历史。惠营房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村里深挖“文化金矿”,引入旅游公司合作,举办特色风情游园会,推行“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鼓励村民的农家院发展特色旅游项目。现在,村里的5户农家院,年接待游客3000人,户均增收超万元。此外,村里还有20家精品民宿正在升级,计划着打造“紫藤花下宴”等特色餐饮和网红打卡点。村集体年收入从零突破到10多万元,村民感叹:“这都是党员干部带头干、全村人齐心拼出来的!”周建忠也因此收获了河北省“千名好支书”、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站在紫藤花架下,周建忠笑着说:“我的治村方法虽然很‘土’,但却都是党员群众一镐一锨干出来的‘真经验’。”
本报记者 车婧
通讯员 邓福均
惠营房村容村貌。张国华 摄
周建忠(左一)带队修路。张国华 摄
周建忠忙修路。张国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