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后备力量在锦屏乡村奋发有为,不少人已经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7月11日,贵州省锦屏县委组织部有关人士如是说。
锦屏县立足县情创新“培带用”一体联动模式,聚焦本土青年、返乡能人、致富带头人三类群体,精心培育储备村级后备力量560余名,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破解人才困局,体系化培育是关键。锦屏县整合组织、农业、文旅、林业等多部门资源,联动15个乡镇构建起“县级统筹+乡镇主抓+村社落实”的三级培养体系,投入80余万元专项经费,在全县建成6个涵盖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特色领域的“乡村人才实训基地”,将课堂延伸至山林间、工坊里、村寨中。聘请28名退休干部、致富能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导师,采取“1名导师结对3名后备力量”的模式,既传经验方法,又授实用技能,让培养过程更接地气、更富实效。
锦屏县坚持需求导向,由各乡镇党委深入村民小组,通过院坝会、火塘聊、田间访等方式,收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矛盾调解等六大类420余条需求清单,据此为后备力量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对懂技术的返乡青年,安排参与林下种植、产品培育等项目实操;对善经营的本土能人,引导其牵头乡村旅游合作社、农特产品电商销售;对热心公益的年轻人,组织参与村寨环境卫生整治、留守老人关爱等民生服务。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是快速成长的有效路径。锦屏县将后备力量推向实践一线,让他们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传统村落消防设施改造、撂荒耕地复耕等重点工作中练本领、增才干。平略镇平鳌村曾是典型的“空心村”,村级事务多由老党员承担,发展后劲不足。2024年,村里将3名返乡青年纳入后备力量培养,安排他们跟随村支书参与“金丝皇菊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从协调土地流转、联系供应商,到组织村民培训、对接收购商,3名年轻人全程参与,半年内便掌握了项目运营全流程。如今,该基地带动20户村民增收,他们也成为村民信赖的生力军。
为增强后备力量的成长获得感,锦屏县建立成长档案,将参与项目成效、村民评价纳入跟踪管理,表现突出的优先推荐为村“两委”换届候选人、纳入党员发展对象。截至目前,67名村级后备力量牵头的产业项目带动村集体年增收均超5万元。
“培育的目的是使用,要让他们在实践中挑大梁。”锦屏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坚持“成熟一个、使用一个”,把后备力量放到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等一线岗位历练。平略镇的后备干部跟随老支书参与金丝皇菊产业发展,从技术指导到市场对接全程参与,推动种植规模扩大到200余亩,年产值稳步提升;铜鼓镇20余名后备力量担任网格员、护林员,积极参与林下经济发展,助力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
据介绍,锦屏县这3年有18名后备力量通过学历提升获得技能认证,2名进入事业编制,1名村支书走上乡镇领导岗位。这些扎根乡土的新苗,正以蓬勃生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