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里来,回山里去。”2023年9月,告别了平原和大海的辽阔,我攥着高中时种下的心愿,一脚踏进了贵州省赫章县双坪乡双坪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这是一个彝族乡亲占比超四成的彝家山寨。回响着敬酒歌的寨子,成了我最好的课堂。向大爷大娘学,向村书记学,更在实际事务中学……这段日子,装满了“学”出来的踏实与暖意。
初来乍到,政策本里的学问得用脚量出来。刚扎下根,就撞上省级巩固脱贫成果大考。我手里攥着12户脱贫户的名册,心里直打鼓。政策文件厚厚一摞,“四项收入”“3+1保障”、各种补贴申领……字都认得,可咋跟乡亲们说明白?那阵子,我成了办公室的“钉子户”,逮着空就啃文件;更成了走村串户的常客,揣着小本本,一户户跑。张大爷家几口人务工、唐婶家娃娃上学补助领没领、张家种粮补贴验收。一笔笔,都得摸清、记牢。说不清就跑第二趟、第三趟,直到大爷大娘点头说“懂了”“拿到了”。年后的县级交叉检查,我这12户,务工信息一点不错,满意度清一色点赞。新桥组的张大爷拍着我肩膀说:“娃儿,我晓得你管我家的事,有事我就找你喽。”这句话,既是对我工作的认可,也让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田间地头,一堂“活”的调解课刻进心里。村里头,最难缠的是家务事。同母异父的罗大哥和李二哥,为祖宅地界争吵多年。那天,罗大哥一时疏忽砍了李二哥门前一棵老漆树,火星子噌地就爆了。两家吵得脸红脖子粗,眼看要动手。村书记带着我们几个村干部,一趟趟往两家跑。量地界、画草图、掰开揉碎讲道理……那场景,我至今难忘:烈日下,村书记带着钻树林,亲自拉皮尺;院坝上,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征求意见,一口一个“老哥”,硬是把两家火气压下去。最后,以老屋中梁为界,树赔了,圈舍让了,手印按在了调解书上。这场“实战”,村书记用磨破嘴皮的耐心,给我上了一堂金不换的群众工作课。从那时起,跟乡亲拉家常,我不再怵头;调解纠纷,也学着先听委屈,再找“扣子”。不知不觉,我这个外来的学生娃,竟也成了处理村务的多面手。
民生账本,数字背后是滚烫的日子。村里的活计,桩桩件件都连着乡亲的饭碗和盼头。开春,我们挨家挨户帮着算交通补贴,148个外出打工的乡亲揣着路费安心返了岗;往猪圈牛栏里钻,一家家验收养殖奖补,136户乡亲领到了65万多的“辛苦钱”;98家商户的创业场所租赁补贴、26人的一次性创业补贴,一笔笔帮着跑下来……这些事,看着是填表报数,可一头扎进去才明白:政策不是纸上的字,它是老张家卖猪添的学费,是祥和早餐店撑下去的租金,是烟农老伯一滴滴汗珠换来的收成。在猪圈牛栏间穿梭,在街边小店攀谈,在烟地里深一脚浅一脚……我摸清了猪牛购买的价格,知道了街面房租的租金,也算透了种烟的不易。每一项政策落地,都暖着一户户人家的灶头;每一个数字跳动,都托着一个个沉甸甸的梦想。
借夜者日之余,滴水穿石。白天忙完,晚上就着台灯,那深夜的零碎光阴,成了我“啃”书的黄金档。《小镇喧嚣》里的基层百态,《资本论》的厚重思考,《转折年代》的风云激荡……46本书,一页页在静谧中翻过。法考八门课的“大山”,硬是被我一点点在周末和深夜“啃”了下来,捧回了B类法律职业资格证。法考刚歇口气,研究生备考的灯又亮了起来,凭努力我最终敲开了贵州大学MPA的大门。有人问,累不?当然累。可每当合上书页,望着窗外沉睡的山峦,心里却格外透亮:在基层学的每一点本事,读的每一页书,不就是为了让这片生养我的土地,少一点难解的纠纷,多几分发展的底气吗?
回望来路,我渐渐嚼出个理儿:手中的政策汇编、笔下的民情日志、心中的驻村感悟,唯有转化为服务乡亲的实在本领、化解难题的有效方法、推动发展的切实行动,学习的价值才真正落地生根。从群众和实践这片沃土汲取的养分,我愿毫无保留地浇灌回去。因为我知道,在这彝汉交融的山乡,每一次俯身学习,都是向上生长的力量;每一次点亮的灯盏,终将汇入乡村振兴的星河。
黄华
黄华(左)在走访农户。(双坪村村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