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减产,椒农增收
2025-08-18 09:3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甘肃省陇南市花椒采收季节。近日,记者在陇南市采访时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受今年春季霜冻和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花椒出现不同幅度减产,但价格却一路上涨,多数椒农反而增收。

  记者来到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村时,60岁的花椒种植大户杨参军正在山坡上采摘花椒。他告诉记者,他家种植了8亩大红袍花椒,每年产干花椒在1200斤到1300斤之间,今年估计只能收到800斤干花椒。不过,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前几年品相好的干花椒一斤才能卖到30元,而今年价格上涨到55元以上;往年请人摘花椒花费4000多元,今年产量少,不用请人。“一增两减”,老杨家今年要增收了。

  姜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志强介绍,花椒是村民最主要收入来源。全村210户1021人,种植花椒2000亩,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0元,村民人均花椒收入9500元。他介绍,今年花椒普遍减产20%以上,但椒农收入大多数会好于去年。

  陇南市武都区素有“中国花椒之乡”的美誉,连续多年保持全国花椒主产县面积、产量、产值第一。马街镇是武都区36个花椒种植乡镇之一,全镇种植花椒6万多亩,是全区花椒主产乡镇之一。马街镇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全镇花椒总产量700余万斤,产值4亿元,人均花椒纯收入8800多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4.3%,预计今年产量降低,但产值会增加。

  记者来到武都区柏林镇袁家坝村,只见村委会门前的水泥地上晒满了花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琴告诉记者,今年采椒季节阳光好,适合晒花椒。她介绍,村里山地上种了1900亩大红袍花椒,平地种植了400亩无刺花椒,村民收入40%来自农业,农业收入中的90%来自花椒。

  临近中午12点,柏林镇党委书记张新戴着斗笠,满头大汗从山上回来。今天是党日活动,他带领党员帮椒农摘花椒。他介绍,全镇花椒种植面积2.1万亩,覆盖20个行政村,今年总产量预计110万斤,较去年减产三分之一,但是花椒单价翻倍,产值突破5500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约12%。张新认为,今年花椒价格上涨的原因,除了供求关系变化外,还有一个是今年采椒季节天气晴好,相对于机器烘干的花椒,太阳晾晒的花椒色彩鲜艳、品相好。

  不过,并不是所有花椒种植户都能增收,一些种植户减产超过60%以上,面临收入下降。记者采访时发现,这些花椒种植比较分散,花椒品种老化,减产,再加上品质一般,难卖出好价钱。反观减产反而增收的地区,都有一些共同特点,花椒生产组织性比较强,当地政府为花椒生产全过程提供了细致的服务。

  马街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镇党委政府针对花椒产业发展遇到的难题,采用“五统一”的方法,即由社会化服务组织牵头,统一基地建设、统一苗木培育、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无人机喷洒农药、统一按季节管护,解决了花椒种植分散粗放式经营管理、抑制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该镇还积极对接引进企业,由村“两委”班子协同,成立“椒管家”服务组织,为600多户群众提供“全托”“半托”服务。目前该镇建成了3个万亩花椒示范基地,被评为“国家绿色原材料供应基地”“国际火锅产业联盟武都花椒认购基地”。

  柏林镇把花椒产业作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优势产业,积极帮助椒农解决实际困难。张新介绍,多数花椒长在山上,针对山地运输难题,柏林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新修产业路4条26公里,建成货运轨道环线6条,总长度4080米,受益花椒地面积1100余亩,受益农户210余户。张新说,柏林镇从事花椒经营专业合作社70余家,其中规模大、标准化水平高、效益好的合作社20余家,镇党委政府按照“聚链成群、转型升级”思路,开展农业企业提质增效行动,成功培育出多丰、瑞达腾达等一批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具有竞争优势的花椒优质企业。

  记者了解到,武都区对全区花椒产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设立花椒服务中心和花椒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宜椒区乡镇成立花椒服务站,实行领导包片、技术人员包村责任制,全方位开展花椒综合管理工作。武都区还专门出台《花椒产业开发规划》《花椒产业到户奖补实施方案》等文件,统筹财政资金300万元、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850万元,为全区花椒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张强

武都区马街镇万亩花椒基地。 林华维 摄

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村 花椒种植大户杨参军在采摘花椒。 林华维 摄

武都区马街镇万亩花椒基地。(武都区委组织部供图)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