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出来,我们来办”——甘肃陇南“民事直说”说出新变化
2025-08-04 09:0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林华维 张强 范东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7月底,记者来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隆兴镇杨家沟村时,投资100万元的1000平方米中药材加工厂建设进入尾声。村党支部书记杨兴林介绍,加工厂8月底投产后,将承担全村乃至全镇中药材初加工和储存工作,村里邀请来的药企收购价格将不低于保护价,这将有效破解村民中药材被低价收购的难题。而这项便民措施的实施,得益于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的落实。

杨家沟村144户村民中,八成以上种植中药材羌活,总共种植了1300余亩。每年9月羌活采收时期,正逢当地雨季,没有储存、加工和烘干设备,药贩子上门收购时随意压价。去年在村里的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议事会上,这个憋了很久的问题被村民摆上台面。村“两委”梳理汇总村民意见,并报给镇党委、政府。镇里接到诉求后,立刻组建专班调研,带着杨家沟村的羌活样品“走出去”,赴安徽亳州邀请瑞祥药业负责人实地考察。瑞祥药业负责人看到隆兴羌活挥发油含量远超药典的标准,当即签下长期购销协议,保底价每公斤80元,比往年地头收购价足足高出20元。杨兴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全村700亩羌活采收,按亩产350公斤算,仅此一项就能为村民多增收490万元,户均增收超3000元。镇党委、政府更进一步,帮助杨家沟村向上申请资金,建设中药材加工厂。

走进陇南市各地村党群服务中心,总能看到一本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台账,上面详细记录着群众的各项诉求,大到村里的规划建议,小到邻里矛盾、家长里短。谁是经办人、问题是否解决、何时解决、怎样解决都记录得一清二楚。

陇南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7月,陇南市委、市政府总结基层做法,提升创立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并在全市3293个村、社区推广。民事直说“1234”,即组建1个工作机构“民事直说委员会”,运用线上线下2种诉说方式,瞄准“村里事”“邻里事”“家里事”3类突出问题,采取“现场直办”“干部领办”“村镇联办”“跟踪督办”4种解决办法,一个工作法明确了“向谁说”“怎么说”“说什么”“怎么办”,一目了然。

记者在陇南市采访,听到不少“民事直说”的故事,既办成了不少民生实事,也解决了许多群众矛盾,“民事直说”让群众愿意说,基层党组织能办事、办成事。

武都区柏林镇袁家坝村党群服务中心背墙后面住着5户人家,入户路受降雨影响,路面由最初的2.5米宽逐渐垮塌至1米左右,严重影响出行且威胁到周边房屋安全。在2月的民事直说“固定说事日”上,村民提出这个问题。村“两委”了解情况后,以村镇联办的方式,积极争取成立项目,并于4月16日开工,将8米高的滑坡通过浆砌石墙护起,路面砌到了5米宽,并且全部硬化。

同样在袁家坝村,通过民事直说,村党支部书记王琴化解了排水渠建设引发的占地矛盾。今年初,袁家坝村争取上级资金获得30万元排水渠项目建设资金。排水渠建到最后20米时,因占地问题引发四户人家矛盾,导致排水渠建设停工。6月19日,趁四户村民都在家时,王琴和其他村民调解委员会成员将四户人请到了施工现场,重新梳理历史水路走向及矛盾产生的原因,掌握了四家人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紧接着将四家人请到了调解室,通过给每家人分析调解不了矛盾各自所承担的后果,再单独给四家代表做思想工作,最终化解了矛盾,水渠建设得到复工。

成县店村镇尹寨村,今年也通过“民事直说”调解解决了一件持续了十几年的矛盾。店村初级中学和家长一直希望将横穿校园的724乡道出口封住,但离该出口居住最近的一户村民一直不同意,镇村干部多次动员无果。今年初民事直说说事议事会上,店村镇初级中学校长孙平提出新修一条路,得到大部分村民认可,并得到镇党委、政府支持立项。然而,3户村民因被占地以及往年矛盾,抵触情绪大。为了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疙瘩”,店村镇成立了征地工作专班,全面梳理历史遗留问题及群众诉求,通过多次登门畅谈、拉家常、讲清利害关系和做思想动员。历经40余天的不懈努力,终于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6月17日,这条困扰校园师生十几年的“揪心路”终于打通了。

而在店村镇的新村村,民事直说成为当地移风易俗的“好帮手”。新村村运用“民事直说”工作法,组织党员群众多次召开会议,制定“村规民约”,推行“低彩礼”,提倡“零彩礼”,倡导宴请酒席配备烟酒标准、桌数规模、随礼金额等,同时成立“老娘舅说事团”“总管说事团”和“退职干部话事室”。

陇南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1万余条,办理事项2.92万余件,办结率94.23%;而自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开展以来,全市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6.8万余条,办理事项25.7万余件。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