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蹲点调研深度贫困县为提高脱贫质量“号脉处方”
2019-06-14 09:3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桂组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万明在扶贫易地安置点调研扶贫车间。 

  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万明在扶贫易地安置点调研扶贫车间。

  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深度贫困县。脱贫致富,是凌云县各族群众千百年来的梦想。

  凌云县党员、干部、群众众志成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历史性进展,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7.93%降至2018年的6.21%,迎来了2019年整县脱贫摘帽的决胜时刻。

  凌云县脱贫攻坚有哪些经验?有什么困难和短板?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带着一连串问号,5月12日至17日,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万明带领调研组,扎到凌云县,走遍全县8个乡镇,白天访农户、察民情、看现场,晚上摆情况、作讨论、汇材料,展开了6天5夜的蹲点调研。

  没进县城直接扎到村里调研

  调研组一路风尘仆仆,县城都没进,就一头扎到村子里,进学校、访农户、到田间,实地了解老乡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在泗城镇后龙村中心小学,调研组走进教室、宿舍、饭堂仔细查看,与老师和孩子们交流。得知这里建立了干部老师双轨包干联系工作机制,一度辍学的瑶族儿童重新回到了课堂,大家十分欣慰。

  在伶站瑶族乡浩坤村、下甲镇平怀村卫生室,村医生罗宗林告诉调研组成员,村里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医保”。

  调研组在村里住了3个晚上。白天,顶着最高39度的酷暑,到老党员、老村干、贫困户家里走访慰问,随机入户开展情况摸排,问人口、算收入,看厨房、摸被褥;晚上,忙着夜访,看看路灯亮不亮、群众的文化生活怎么样。几天下来,一连走了16个村,进了35位农户家里,看了55个点,看到群众的基本生活都有保障,大家心里有底了,也踏实了。

  调研组成员强调,“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一定要认真对标对表,下大力气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全面达标,把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大事落实好。

  贫困群众的精气神上来了

  “与天斗与地斗难,与人的落后思想观念斗难上加难!”5月12日晚,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代表座谈会上,朝里乡羊囊村第一书记王贺松说,他最真切的感受是,扶贫必须改变落后思想对人的桎梏,从心里头激活贫困群众的发展动能。

  在下甲镇弄福村,调研组看到村部挂着另一块牌子——“新时代讲习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展“一个扶贫广播响起来、一座农村舞台跳起来、一间农家书屋用起来、一场宣传讲习热起来”等活动,村里热闹多了,支部的组织力显现出来了,群众的精气神也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在浩坤村贫困户罗玉直家里,连石灰都没抹的水泥墙上,醒目地挂着几个孩子的照片。谈到孩子,罗玉直眼角的皱纹舒展开了,他说,自己的大女儿在医科院校上研一,二女儿高职毕业刚参加工作,三儿子在广西大学学金融,还有个小女儿在县中念高三,“几个孩子读书,家里确实紧张。但只要孩子读出来了,好日子就会到来!”

  曾万明听了频频点头,对罗玉直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你的孩子有出息,你们对未来有信心、有憧憬,我也为你们高兴!”

  泗城镇后龙村的村部里,醒目地挂着一副对联:愚公移山,日月换新天;众志成城,且看新后龙——这是脱贫攻坚中迸发的“新后龙精神”。这个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87.8%,位居自治区第一。瑶族群众曾长期安于抽旱烟、喝土酒、遛画眉鸟的生活,“不挣钱还存不住钱,有点钱就吃光喝光,”第一书记于洋介绍道。接着,他话锋一转,“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组织村民到示范点参观,让他们把羡慕变成行动,今年贫困发生率将下降到20%。”

  出现人才回流好势头

  “脱贫攻坚说到底是靠人干出来的。”调研组成员对此深有感触。

  在下甲镇平怀村,村支书、全国劳动模范郁再俭陪同调研组到豚狸养殖专业合作社参观,介绍了村里的桑蚕产业发展情况。

  脱贫攻坚战打响前,平怀村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大片土地撂荒,生活十分贫困。镇里动员经济能人郁再俭担任村干部,他带头成立产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种桑养蚕等产业,去年实现产值1160万元,养蚕户户均年收入3.83万元。如今,平怀村已从远近闻名的“光棍村”,一跃成为百色市最富村、自治区级生态示范村。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村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非常关键,如果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郁再俭,我们的脱贫事业就不用愁了!”离开平怀村的时候,调研组成员由衷感慨。

  在浩坤村弄尾屯,调研组见到了寒门大学生韦华吉。小韦是梧州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问起毕业后的打算,小伙子回答:“现在浩坤湖旅游开发前景很好,我决定回来当村干部,带领乡亲们干出一番新天地!”凌云县探索开展村干部职业化改革,大幅提高村干部待遇,吸引了不少像韦华吉这样的有志青年返乡创业,有的当上了村支书、村委会主任。

  看到一个个“郁再俭”“韦华吉”,了解到凌云县出现劳动力回流的好势头,调研组成员表示,将更加重视在经济能人、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中发展村干部,更加注重乡村教师、医生和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开出可持续发展“大处方”

  脱贫难,难就难在高质量、可持续上。调研组发现,虽然凌云的脱贫攻坚成绩巨大,但也存在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措施乏力等问题。

  5月16日下午,调研组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会上,首先通报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曾万明在讲话中敲响重锤,为凌云县开出了一副提高脱贫质量、巩固攻坚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处方”:

  ——建立“两不愁三保障”长效机制。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把更大精力、更多资源用在培养引进人才、强化政策供给、完善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上。

  ——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做好“绿色”“融合”“人才”三篇文章,发挥生态优势,推进三产融合,突出创新驱动,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

  ——持续深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大力推进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着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增强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加强思想引导,改进帮扶方式,强化典型引路,深入开展艰苦奋斗教育、感恩教育、自尊教育,推动贫困群众从思想上挖掉“穷根”。

  ——凝聚持续帮扶的强大合力。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形成贫困地区奋发努力、后援单位持续给力,相关部门主动助力的长效机制。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