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村官徐玉莹:扎根最基层 心系贫困户
2019-06-12 16:29: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期刊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清晨,静谧的村庄笼罩在第一缕晨光中,远处的几声犬吠,震落了树叶上晶莹的露珠。陈户镇范营村村委会副主任徐玉莹跟往常一样走出宿舍,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2015年,她怀揣着青春的梦想,被选聘为陈户镇范营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扎根农村、脚踩泥土、发展产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是她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为此她付出了三年多的汗水和心血……

  群众情感的真心融入

  回想三年前成为大学生村官那一刻,对刚从学校毕业的她来说是一种挑战。带着些许彷徨和忐忑,她走进了镇政府的大院,开始了大学生村官生涯。范营村作为全县13个精准扶贫村之一,基础条件落后,群众收入少,脱贫压力大,连镇上的老干部不愿意接盘。刚毕业的她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名堂。从那一刻起,她就默默地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认真履职,勇于担当,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在平凡的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面掌握乡情村情民情,是她进村开展工作要做的第一件事。2015年12月,天空飘着雪花,她开始走东家、跑西家、唠家常,几亩地、几个人、几只羊、收入多少,都一件一件记在笔记上,一天有时工作10多个小时,吃饭都顾不上。一个月下来,她把范营村村情摸了个透,两个笔记本记满了每一个农户的联系方式、家庭人口、耕地亩数以及生活困难群众的情况……“小徐,你来了,忙完了到家里来吃饭啊!”一个多月后,她走进范营村,像是走进了自己的家,到处能听到热情的招呼声,乡亲们把她当成了村民的一份子,心底也感到欣慰和快乐。

  精准识别的点滴付出

  12月27日,陈户镇召开精准扶贫推进会后,她和村干部迅速行动,既要精准识别贫困户,又要寻找脱贫门路,还要在规定时限内帮助帮扶对象“脱贫帽”。面对沉甸甸的脱贫责任,她主动担当、忙个不停。建档立卡、确认扶贫对象是一项繁杂的基础性工作,她不怕麻烦,炎炎夏日骑着电动摩托车,连续多日,冒着酷暑,走村入户,开展入户调查、核实、甄别等工作,范营村11个组就逐组逐户跑了至少6趟。当她得知贫困户徐世杰患肺心病,走路都上不来气,儿子在外务工,儿媳精神二级残疾,自己经常一个人骑电动车去输液,就自告奋勇负责把他送去卫生院,看扎好针、躺下输液才回办公室,等时间差不多再去接送回家,并多次帮助买药送上门去。

  徐世杰深有感触地说:“有小徐的大力支持,我心里踏实了,摆脱贫困的信心更足了”,脸上露出了对这位年轻人的赞许和佩服。“一户一摸底、一户一台账”,她心里很清楚,全村像徐世杰这样的扶贫户还有12户。为此,发展产业需要调运羊只83只,修建圈舍4座,申请贷款13万元,劳务输转8人,饲草复种25亩。这些沉甸甸的精准脱贫措施,需要一件一件盯上抓好落实。

  助农增收的辛勤劳作

  从大学生村官到范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再到村委会副主任,她脚踏实地,配合村“两委”班子,严格按照“精准实施扶贫项目,确保当年整村脱贫、两年巩固提高、三年进入小康”的工作目标,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以高原夏菜、经济作物、林果业和养殖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富民产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益值。2016年,修建日光温室大棚20座、钢架大棚10座,建成村级集体养殖小区1处;2017年,扩大种植规模,修建钢架大棚95座;2018年,村“两委”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建成范营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计划利用3-5年时间,将园区打造成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特产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体,使之成为山丹马场和焉支山景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旅游接待点和靓丽风景线。

  如今,范营村从2014年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63户253人,已脱贫51户219户,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58%,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7000多元上升到12755元。人们常说“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徐玉莹觉得自从有了精准扶贫,所有的时间都在工作,没时间休息、没时间回家、没时间联系朋友。可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能够为更多的群众服务,再累也要走下去,因为群众的幸福大道就在前方。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