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激发精神脱贫动力纪实
2019-02-26 10:52: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传君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刘洪和本报记者李传君

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结合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聚集的脱贫攻坚正能量,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确保了脱贫决战的胜利。

2017年12月,顺庆区建成第一个省级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截至2018年底,顺庆区完成了100余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其中建成了双桥镇袁家沟村、辉景镇毛坝子村等31个省级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截至2018年底,全区31个贫困村、4116户12820人顺利脱贫“摘帽”。

新环境催生新生活

或漫画写意、或墨宝纪实,倡导文明的标语专栏,各式各样的卡通、游乐设施,五彩斑斓的灯光与美丽的新村浑然天成,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村民正在跳坝坝舞、打羽毛球……这是灯台乡字库碑村的乡间生活场景。

两年前,字库碑村还是一个环境脏乱差、产业缺乏、年轻人大量外出的“空壳村”。村里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群众出行走的全是泥泞路。短短几年间,该村完成了由一个“空壳村”到远近闻名旅游新村的华丽转身。

“2018年,乡村旅游收入超过300万元。”在该村党支部书记陈维军眼中,现在的字库碑村已经由穷到富、由差变美,“城里人都来这儿看灯、带孩子玩耍。肉羊、土鸡、土鸭、果树、药材、大棚蔬菜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从字库碑村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放眼全区,全区共完成村道公路建设120余公里,入户便道34公里;31个贫困村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完成优化升级;17个贫困村村级医疗全覆盖,安装IP广播11套,贫困村网络信号覆盖率达100%。

新生活培养新习惯

近日,双桥镇袁家沟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上,贫困户袁正清正提着一袋垃圾从屋里出来,径直走向不远处的垃圾桶。该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柴草和农具堆放得整整齐齐。“这都是村民思想认识提高后的结果。”袁正清说,现在村民会主动将垃圾丢到指定的地方。

垃圾入桶,这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动作,早年间却需要反复提醒、纠正,现如今在顺庆区农村村民中已是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

这些新习惯背后,是该区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注重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的思路在支撑。

袁家沟村,前些年是出了名的“穷山沟”,受产业基础、传统习俗等影响,广大贫困户观念保守、发展意识薄弱、“等靠要”思想严重,精神贫困成为“主流”。

如今,该村村民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改变首先来自对知识的掌握。贫困户宋海清已记不清自己上过多少次农民夜校了,他说自己的脱贫信心就是通过掌握技术而增强的。

“针对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信心不足的问题,我们依托农民夜校,通过课堂学知识、地头学本领,促进贫困群众敢发展、真发展。”袁家沟“第一书记”彭洪舟驻村两年多来,带领村民“挂图作战”。从建立“民事代办员”“政策宣传员”“乡风文明督导员”3支队伍到评选“勤俭节约”“清洁卫生”“孝老爱亲”“创新创业标兵”等示范户,在袁家沟村,“心怀感恩,自力更生”已成为共识。

近年来,顺庆区通过培训、激励、宣讲等手段,利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潜移默化中影响贫困户的行为习惯,催生出脱贫的原动力。

新习惯形成新风气

近年来,顺庆区在牢牢抓好产业发展与基础建设的同时,也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各贫困村吹起了“乡风文明”风,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良好家风是文明新风的前提,也是良好村风民风的基础。我们要让全区人民在传承忠孝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受到教育。”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组织开展了评选十大文明家庭、表彰道德模范、忠孝楷模、十佳好邻居等活动,大力发展乡贤文化。

“改变思想‘等靠要’,人穷更需志气高。好吃懒做不给予,勤劳致富要进取。‘我要脱贫’莫等闲,自身发展才长远。”这是顺庆区辉景镇毛坝子村根据新《村规民约》编成的七言快板。在今年1月3日该村举办的“以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文艺汇演中,村民们齐声朗诵、斗志高昂。

顺庆区在推进乡风文明大行动中,设计推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活动“道德致富传帮带”工程,旨在通过农村道德人物、各类先进、乡贤名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促使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到精神文明系列创评活动中,增强创业致富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切实改变农村存在的生产生活陋习,建设美丽乡村。

“通过各种培训学习,有发展致富念头的村民越来越多。”毛坝子村村委会主任邓富林乐呵呵地说,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是1.1万元,整村退出了贫困村行列,贫困户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了1000元以上。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