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专题 > 走近“第一书记” > “第一书记”专访> 正文
第一书记冯大钊:让乡亲们端上了旅游“饭碗”
2018-09-07 09:42:00

冯大钊(右)入户督促产业落实情况。

 

  8月10日,是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甘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冯大钊来到村里的第518天。年轻的冯大钊,起初被村里人认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可现在这个重庆“外乡人”已经完成了漂亮的“逆转”,赢得了村民的一致点赞。

  2008年从重庆理工学院毕业后,冯大钊来到宁夏固原头营镇南屯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三年村官期满后考到原州区委组织部工作。2017年3月,被选派到甘沟村任第一书记。如今他娶了一位本地姑娘扎下了根。

  “做些什么,才能让乡亲们接纳我,让大家劲往一处使,日子越过越红火?”到村以后的日子里,冯大钊天天走村入户,利用各种机会走近村民,协助村班子“掘地三尺”找穷根,“量身定制”致富方案。

  3月8日,村里举行庆三八文艺活动暨移风易俗启动日,来了500多名乡亲,这是冯大钊第一次正式向大家推荐自己,并表达带领大伙致富的决心。随后每个月的民主议政日他都积极参与,同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商议村里的大事。

  通过民主议事,冯大钊了解到村里渡槽断了10来年,农田灌溉用不上黄河水,只能用地下水,既不方便又费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冯大钊提议重修渡槽。他的想法得到了村民支持,随后冯大钊来到水务部门,跟相关工作人员反映情况,争取到5万元资金支持。资金到位后,冯大钊立马组织人员重修渡槽,他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和村民一起劳动;砰砰砰、铛铛铛……榔头用力敲打着铁錾子,石沫儿絮絮扬起,每个人都干得热火朝天。三个月后,渡槽完工了,从槽头淌到槽尾的汩汩流水汇集成村民的喝彩声,注进了冯大钊的心田。46岁的村民顾海算了一笔账,以前每亩地浇一次地下水要10个小时,需要电费200多元,现在浇黄河水,费用降到30多元,每亩玉米可增产500斤。

  为了帮村民发展产业,冯大钊先后争取到原单位“双带”发展资金90万元,扶持村里15名致富带头人扩大种养规模,扶持村里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肉兔养殖;争取到原州区残联项目资金5万元,扶持50余户残疾人发展肉兔养殖。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新建养殖合作社1个,购进基础母牛10头;引进一家养殖公司流转土地700亩,修建了“刘姥姥旅游农庄”。在他和村民的努力下,甘沟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村集体增收1万元。新建文化活动室200平方米,硬化活动广场600平方米。

  盛夏,走进“刘姥姥旅游农庄”,大片的草木花卉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映成趣,颇有几分意境。冯大钊介绍说,为了丰富农庄项目,村里修建了休闲公园、旱冰场,在村道两侧、房前院后种植果林,吸引游客采摘,被遗忘的皮影戏再展风采,村里养殖的肉兔也开发成菜品端上游客餐桌。农庄自2017年7月开业以来,经营效益超过预期,尤其是“十一”黄金周期间每天接待一两千客人,光门票收入就有两三万元,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别看现在农庄经营得风生水起,当初修建时,可是费了一番周折的。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村民不同意将自家的田地改种果林。为了动员村民,冯大钊费了一番心思。他挨家挨户跟村民描绘旅游农庄的规划,并在电脑上设计好图纸,彩色打印出来发放到村民手中。让村民面对图纸,憧憬着未来村庄的样子。冯大钊还拍胸脯向大家保证,若是亏损,全部由自己承担。就这样,一次说不通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村民们被冯大钊的诚心打动了,纷纷改种果林。“以前我们村没有产业,大家伙都得到外面打工,半年都回不了一趟家。自从冯书记带领大伙建旅游农庄后,我们在家就能找到工作了,挣得比外面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朱大爷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未来,甘沟村打算依托农庄,打造旅游环线民俗村镇,让游客流连于美景美食和传统文化中。

  站在农庄新修的水渠边,冯大钊又在勾画着甘沟村的蓝图:除了着力发展旅游农家乐等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外,甘沟村还将完善自来水、道路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发展扶贫产业,力争全村今年底脱贫摘帽。

 

 

本报通讯员 贺璐璐 张静 杨洲

                                                                                                                     本报记者 姜嘉琪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