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专题 > 走近“第一书记” > “第一书记”专访> 正文
第一书记白玉君:当初想来做大事,现在致力于做小事
2018-08-10 09:57:00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川、甘、青三省交界的若尔盖大草原腹地,有一个“美爆了”的藏族小牧村——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麦溪乡俄藏村。2015年,25岁的汉族小伙、若尔盖县环林局科员白玉君被组织上派到俄藏村当第一书记。3年过去了,他究竟干得怎样?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白玉君(右)走访贫困户

 

  当地人说,在俄藏村当书记,难!到底有多难?外人是很难理解的。这里,草原落日,牛羊成群,看上去就是人们畅想的“诗和远方”,但多年来,粗放式发展畜牧业,致使草场不堪重负,沙化严重。到这里当书记,不仅要有发展经济的本领,还要有平衡生态的技巧。

  2015年8月,白玉君驻村前,局领导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要求,让白玉君压力山大。到村后,白玉君发现,除了环境保护这一特殊压力外,其他常规困难一样都不少。

  在这里生活,待着就是一种奉献。乡上距县城116公里,海拔3600多米,一年四季都刮沙尘暴,冬季取暖要烧煤炉,忘了生火,就得挨冻。住地周边,除了草就是沙,村与村之间距离都在40公里以上,想找个同龄人串串门、聊聊天都是一种奢侈。白玉君开玩笑说,“感觉自己就像青藏公路上养路道班的那些人。”

  白玉君报到的当天,乡领导宽慰他说,俄藏村离乡政府很近,只有5公里路,将来还有国道穿村而过。其实,5公里只是地图上的距离,国道也停留在规划图纸上。村民出行只有一条人马踩出来的土路,下雨天,轿车根本进不了村,村里产的牛羊奶也卖不出去,好些村民甚至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

 

 

白玉君(中)走访贫困户

 

  白玉君进村后,花了半个月时间挨家挨户走访,细细盘点“家底”:全村仅有1个村民小组,86户456人,几乎全部从事养殖业,养牛养羊养马数量达1.3万余只。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128人。

  与物质上的贫困相比,村民们精神的“贫困”更让人着急。白玉君走访发现,由于多数村民以前都是牧民,“一个帐篷一匹马,一堆牛粪一口锅”曾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很少有人打理家里卫生,院子里、房间里杂物乱丢,存在健康隐患。还有村民的观念普遍陈旧、僵化,有些贫困户就是不愿意外出打工,觉得丢面子。

  诸多实际困难,倒逼着白玉君脚踏实地,从村里迫切需要解决的小问题寻求突破口。

  首先是当好环卫队长。“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3年任期内,把26户贫困户的家庭和个人卫生状况搞好’。”2016年以来,白玉君利用“农牧民夜校”讲授卫生健康知识。每周,他都要到贫困户家去帮忙收拾卫生,普及健康知识,他对村民说, “卫生不是小事,家里搞干净了,自己身体好了,别人看了也舒心!”他还在贫困户中开展卫生“流动小红旗”评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不久前,省市相关部门进村检查,26户贫困家庭的卫生综合得分在村里名列前茅,为这个,领导夸了白玉君老半天,“能说服贫困户,有本事!”

 

 

白玉君帮助过的小卖部大姐被评为脱贫攻坚示范户

 

  慢慢地,贫困户的精气神也上来了。白玉君知道,可以执行下一个“小目标”了:“给贫困户找点事干,给他们一点小盼头!”他深知,在扶贫工作中,“一口气吃成胖子”的想法要不得。

  贫困户纳木姐的丈夫去世了,自己一个人拉扯着孩子,日子过得挺难的,还曾有过轻生的举动。白玉君帮助她在路边修建了一间平房,并筹募了一笔资金,开起了一家小卖部。如今,每月稳定盈利300余元。“钱不算多,主要是找点事给她干,让她觉得活着有价值!”正如白玉君所料,纳木姐现在成天乐呵呵的,忙着进货出货,对生活有了新的憧憬。

  “能不能趁热打铁,搞一条商业街?”有村干部建议说。白玉君思索再三,放弃了这个“急功近利”的想法,“眼下俄藏村道路不通,再开小卖部很难盈利!”

  要想富,必须得有路。白玉君认识到,在路没有打通之前,村民要脱贫,还得想其他办法,比较可靠的办法是外出打工。村里虽找不到一台缝纫机,他却在村里办起了缝纫培训班,在县就业局的支持下,白玉君把专家请进村里,缝纫机培训班出乎意料地火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排队来上机。此后,又相继开办了烹饪等系列培训班,让村里人带着技能外出就业。贫困户热科家的4个劳力外出务工,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了2万元。

 

 

合作社成立暨母羊捐赠仪式

 

 

  接下来,如何做大做强畜牧业成为白玉君重点考虑的问题。六旬老汉不基是村里的深度贫困户,有3个儿子、1个女儿,都是二三十岁的年纪,却都不肯外出打工,要么躺着玩手机,要么喝酒滋事。为这个,白玉君自己都不记得上门调解了多少次了。白玉君动员他们“不想出去,就买羊放牧”,可他们双手一摊,“没本钱。”直到白玉君用上级发放的扶贫款买了60多只羊送到他们家,才融化了这块“坚冰”。

  扶贫羊可不是白送的。“天上掉的馅饼,没有人会珍惜!”白玉君为村集体购买了500只绵羊,给不基等5位贫困户承包养殖,每年可产100只左右的羊羔,按“4:6”比例分成,60只归贫困户,40只作为集体收益,实现贫困户和村集体同步发展。

  不基老汉带着羊,加入了白玉君组建的养殖合作社。起初合作社只有37名成员。经过努力成员已扩大至105人,覆盖了全村所有牧户。“我们村草场最大的容载量是2万只羊,目前我们谨慎推进发展了1.8万只。等村里的路通了,大批的羊就能卖出去,届时就能甩开膀子干了!”

  俄藏村通往外界的路,估计今年年底前就要修通。白玉君已着手谋划养羊大计了。建立电商平台,注册商标,筹备屠宰场,对牛羊制品进行深加工……白玉君想了很多办法。去年,经过多方考察,他引进了一个生物有机肥料加工厂,将原来满地堆放的羊粪变废为宝。

  3年来,困扰俄藏村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明显改善,村里的“断头路”全部通了,家家户户通上了水泥路,村里每月评比“四好家庭”。昔日垃圾、牲畜粪便满地的俄藏村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美好家园”。截至去年底,26户贫困户已有25户成功脱贫,有1户今年也顺利脱贫了。

  村庄的变化让村里人扬眉吐气,可白玉君却为此付出了很多。身子瘦了一圈,人也晒黑了,去年女儿出生都没照顾一天……任职即将到期的白玉君感慨地说:当初自己不想来,现在不想走。当初想来做大事,现在致力于做好小事。3年时光,对他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收获。“观日落牧归,看鸥翔鹤舞,跨骏马,入峡谷,喝酥油茶、吃烤全羊,俄藏村的春天就要来了!”对俄藏村的未来,白玉君信心满怀。

 

  本报通讯员 余强洋

  本报记者 聂伟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