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嘉鱼县委组织部牵头开展村集体“三资”合同清理
2019-10-25 10:2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 妍 本报通讯员 王伟俊 郭 袁 周 刘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陆溪镇珍湖莲藕基地。周 刘供图

  簰洲湾镇清理“三资”合同会议现场。 周 刘供图

  潘家湾镇万亩蔬菜基地。周 刘供图

  村集体“三资”合同清理是湖北省嘉鱼县今年以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魏萍介绍,对村集体“三资”合同进行全面审核,调整一批、重新发包一批、依法取缔一批,是村集体“家底”的一次大起底。2018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仅480万元,这项工作开展以来,新增集体经济收入740万元,预计全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1500万元,是2018年的3倍多。

  近期簰洲湾镇东岭村正在修建一座全新的老年活动室,村民李秀山几乎每天都要来工地上瞅一瞅,盼望早日竣工。“村里自筹了一部分钱,资金缺口还是很大,一开始我是边建边发愁。”东岭村村书记、主任薛兴湖说,今年开展村集体“三资”合同清理后,东岭村集体收入陡增30多万元。“这下好了,村集体口袋里有钱了,建造活动室就不发愁了,乡村振兴终于能大步快走了。”薛兴湖信心满满。

  “三资”清理,不能单独算经济账

  9月18日,记者走访了簰洲湾镇的花口村、东岭村和王家巷村,发现每个村都有几沓厚厚的“三资”合同清理汇编材料,规范后的承包合同、面积测定图、清理“三资”合同的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等材料悉数在列。

  嘉鱼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殷伟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缺失,集体资源贱卖、贱包现象普遍,“口袋合同”“无期合同”多见,村集体“三资”就是一本糊涂账,如今,每一例承包都依法依规立字为据。

  “以往,组织部门在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总是热衷研究‘模式’问题,去年,我们根据调研结果和群众意见,及时掉转车头,转向‘三资’合同清理,这一步,走得很坚实也很有底气。”殷伟说。

  管好、用活村集体“三资”不仅是规范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更是助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魏萍强调,这项工作是党在农村基层组织树立权威形象、建强政治功能、广泛凝聚人心的工程,必须大力推进、一干到底。

  为有序有力推动“三资”合同清理,嘉鱼县建立了“县委统筹、部门协作、镇村实施、群众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多部门联合成立工作专班,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协调,农业农村局负责业务指导,司法局提供法律咨询和司法援助,发改局委托第三方进行集体资源估价。通过综合分析研判,将簰洲湾镇作为县级试点,其余各镇各选取1至2个村作为镇级试点,率先启动、先试先行,为全县推广提供经验和示范。县工作专班以试点镇村为重点,下沉到村组一线,逐村召开座谈会,主动与承包户见面协商,现场办公,对重点合同进行集中攻坚。

  干群联动,打好集体利益保卫战

  “三资”合同清理是一场村集体利益保卫战。这一仗,要打得有章有法,首先要“赋能”村干部。

  “以前的合同都是盖过章、签过字的,咋就成了无效合同呢?”清理工作初始阶段,和王家巷村村书记杨振坤一样,很多村干部摸不着头脑,面对群众的咨询或质疑“张不开嘴”。

  “三资”合同清理清什么、怎么清?清理工作想要顺利开展,少不了一支业务能力过硬的村干部队伍。嘉鱼县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在工作推进中,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合同收集、审核、分类、评估、认定、处置“六步工作法”,印发了《典型案例》《一问一答》,并举办培训班。

  政策在手,工作不愁。现在,杨振坤对“三资”管理法律法规如数家珍,“虽然甲乙方盖过章,但是如果没有经过‘四议两公开’,或者年限不合法、价格不规范,都是需要清理的。”

  “头雁”领飞,还要群众支持。

  花口村354户村民租用了村里1000多亩土地,2017年合同到期后,村民拒出资、拒还地,强占村集体资源2年。“三资”合同清理开始后,农户们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持续观望。

  涉及这么多土地和农户,如何破局?村干部首先带头,新签合同、上交租金,再去做亲戚朋友的工作。党支部委员赵登胜的弟弟赵道群就是第一批上交租金的普通农户之一,他说:“村里的工作我们要支持。”最终,由点及面,1000亩土地租金全部收齐。

  集体的财富需要集体守护。嘉鱼县发动党员群众广泛参与“三资”合同清理,组织党员群众代表逐个山头、逐个地块清查核实,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将集体“三资”合同清理作为民主议事的重要议程。入户开展“村湾夜话”,使得王家巷村“三资”清理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杨振坤尝到了动员群众的甜头,5例没有签合同的事实承包就是由群众“议”出来的,为村里挽回损失2万多元。

  摸清家底,村里终于有钱办事了

  截至9月底,嘉鱼县村集体“三资”合同由清理前的1689份增加到2394份,全县村集体“三资”面积由10.04万亩增加至17.8万亩,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由480万元增加至1220万元。

  试点镇簰洲湾镇3个多月完成14个村的清理,全镇村集体收入从去年的82万元增加到337万元。

  打响第一枪的东岭村,其斐然战果成了簰洲湾镇的热门话题。起初村民抱怨“别的村都没动静,就你薛书记第一个折腾!”为此,村书记薛兴湖没少被人“指责”。最近,连续参与多次“三资”合同清理会议的村民李秀山,见人就自夸:“这项工作必须搞!我们东岭村头一个搞得好!”

  经过数月努力,东岭村共清理出事实承包29例,涉及耕地、林地、鱼塘合计1669.22亩,不仅摸清了面积,还针对清理排查中普遍存在的承包价低的问题,研究制定了全新的价格方案,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预计今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

  村民力挺,村集体增收,薛兴湖腰板硬了!“以前想做点事,没钱,拿鞭子抽我也干不了,现在终于可以把一直想干却没干成的事干起来了!”薛兴湖说,除了新建一座老年活动室、美化村庄环境,村里上世纪70年代的泵站也换成全新的了,有了它,村里几千亩甘蓝地顺利度过了2个多月的无雨期。

  花口村共清理承包合同374份,村集体增收34万元。增加的资金怎么用?村民赵道群建议:“把路修修好,不然菜都运不出去。”村支部委员赵登胜满口答应:“集体的钱肯定‘用之于民’,等10月份地里的菜都收了,我们就开始修路。”

  “三资”合同清理不仅清出了家底,还树立了村干部的好形象。王家巷村合同清理前,有人说“合同是村干部订的,自己清自己,肯定搞不下去。”村书记杨振坤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清到底,把合同晒在阳光下,再也没有群众“说三道四”了。四组村民舒祖恩给村两委竖起了大拇指:“家底一清二白,村干部清清白白。”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