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弄陈村:贫困小山村有了“飞地经济”
2019-10-11 09:5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通讯员 陈淑雯 记者 倪敏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地处大石山区的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塘红乡弄陈村,大山环抱,地势低洼,没有水田,只有旱地,是南宁市5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7年12月,闭国础从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业园区科科长岗位派驻到弄陈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他利用专业优势挑起脱贫攻坚重担,巧借“飞地经济”生产仿真花,助小山村“花”开致富。近日,他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授予“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称号。

 

 

闭国础(右一)和技术人员在扶贫车间

 

  驻村来到“贫中之贫”

  大学毕业后,闭国础除了两年企业工作经历,十几年一直在机关,从都市来到穷乡僻壤,对他是一次巨大挑战。初次进村时,看到第一个村庄,闭国础以为到了,送他下乡的副乡长却说还要往前再走3公里。

  跋涉进村后,闭国础迅速转换角色,进入状态。他在日记中记下一串数字:村里有10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共334人;2015年精准识别时,贫困发生率为33%,村集体经济收入多年来一直为零,是上林县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到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2.69万元,村民主要以种桑养蚕为生。

  为尽快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驻村头三个月,闭国础几乎天天和村两委干部在一起,到田间地头干农活,到村民家里拉家常,熟悉村情民俗,了解困情困因。有时忙得错过进村卖菜的流动摊贩,只能清水煮面,或咸菜就稀饭对付一下。生活虽苦,但闭国础觉得这些是人生难得的体验,是磨练意志的最佳时机。

 

  因地制宜增产增收

  村里人一直有种桑养蚕的习惯,但因种养零散、工艺落后,规模小效益差。闭国础利用上级扶贫专项资金200万元,先后实施了面积1000平方米的大蚕房项目,打造年产3万斤鲜茧的示范基地;建设覆盖全村300多亩桑园的灌溉系统,提高桑叶产量;流转邻村70多亩土地建设桑叶种植基地;盘活改造旧校舍建设100平方米的小蚕共育房,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提高亩产、流转土地、吸纳劳动力,带动40%以上贫困户增收。

  2018年,弄陈村顺利完成25户90人的脱贫目标,贫困发生率由年初的18.95%降至目前的9.52%;村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群众增收有了更广渠道。闭国础也被评为2017-2018年度“上林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脱贫攻坚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闭国础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他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给穷村“造血”提供长久动力。

  凭借多年在南宁市工信局任职并做过工业资源整合项目的经历,在帮扶干部和村两委的支持下,他考虑在村里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加速脱贫致富步伐。

 

  “飞地经济”闯出富路

  “飞地经济”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经多方努力,弄陈村在离村6公里处找到一块闲置土地,以每年8万元的价格租下来,通过结对帮扶企业提供资金,兴建了2500平方米的钢结构标准厂房。这里虽不是本村辖区,但物流方便,村民打工干活骑车也就十来分钟。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先后接洽了六家公司之后,闭国础最终选择与上林县今井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携手合作。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蓝柳桂是当地人,多年前曾和老公到广东打工,带领20多个老乡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现在决定回到家乡上林,开拓新的事业。“今井”主要生产仿真花卉,这与闭国础打造扶贫车间的思路不谋而合。今年上半年,弄陈村扶贫车间落成交付,项目进入生产运营阶段。

  生产仿真花卉是劳动密集型项目,最后一道工序必须手工组装完成。项目进驻后,增加了就业机会,单扶贫车间用工就超过90人,每人每月可获得2500元左右的收入。半成品集中到村里的外发点,由农户们利用闲余时间手工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村民们想去做个饭、喂个鸡什么的,都可以把手上的活暂时放一放。

  “飞地经济”模式不仅给弄陈村村民带来就业岗位,更激发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这个扶贫产业好,总算不用看天吃饭了。”闭国础介绍,通过扶贫车间,仅厂房的租赁收入,每年村集体经济有近30万进账。仿真花最后一道组装环节,更惠及上千村民在家门口务工。

  目前,闭国础带领村民巧手“种”出的仿真花卉,漂洋过海直达欧美。去年,村集体收入8.4万元,今年预期可突破40万元。昔日贫穷落后的偏远小山村,闯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