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景书:你这个“第一书记”还真有两下子
2019-09-29 15:11: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王天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北京市区向北150公里,群山环绕中有一座小山村,是密云区大城子镇张泉村。2016年11月26日,时任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的季景书作为扶贫“第一书记”首次来到这里,眼前的场景超出他的想象。

    蜿蜒的小路盘山而上,铺满积雪,不但狭窄还崎岖不平,车子开在上头打滑,随时都有冲入山沟的危险;全村海拔都在600米以上,村子最深处通不了车,只能徒步;村民的房子老旧,没有暖气,冰冷透风……当晚,季景书辗转难眠,“觉得肩上的担子重啊。”

    第二天一早,他开始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全村共有84户198人,处在低收入线以下的54户106人,占总体的64.3%,还有15户低保户,24位残疾人,村子里没有集体产业,没有优势经济作物,没路,甚至连可耕种的土地都不多。

    脱贫的路在哪儿?有一次,季景书用自己的车送村里一位赵大爷到镇上赶集,车子行驶在颠簸的山路上,赵大爷无意间叹了口气,“唉,啥时候村里能有条像样的路就好喽。”

    “有条像样的路。”这个愿望深深印在了季景书的心里。他立刻返回北工大,把给村民修条路的这个想法反映给了校领导,校领导很快找来建工学院的专家帮忙规划修路方案。季景书也一趟趟往返于张泉村和学校之间,协调密云区的相关主管单位,共同为修路出力。

    2017年9月1日,一条10公里长的柏油路修通了,从张泉村直通镇上,随后的两天还开通了公交线路,村民看见崭新的马路,高兴地拍手称赞,赵大爷也拉着季景书的手笑得合不拢嘴,“行,你这个‘第一书记’还真有两下子!”

    路修好了,村民真正把季景书当成了自家人,期盼他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

    张泉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核桃、板栗和红果。记得刚来村子时,季景书看见半山腰的红果树下散落着成片的果子却没人要,“这么好的果儿咋都扔着不管呢?”

    “还不够瞎折腾的呢。”村民摆摆手,给他算了一笔账:红果最多卖两毛钱一斤,要雇人捡红果每个人一天最少120块钱,一个人一天最多捡200斤,“主家儿还得搭上三顿饭,里外里赔大了,捡它干啥?”

    “老季”觉得可惜,他先是提出把红果晒成干,拿回学校请同事们购买,后来发现这样的方式还是收益太小,于是决定要对红果、板栗、核桃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他在村民家里搞实验,请村民把板栗、核桃磨成粉,浇上熬制的红果汁,制成酥饼,取名“核栗红”饼,但因为村民缺乏专业技术,做出来的食品色泽和口感都不过关,“老季”又全国各地的四处取经找资源,请来专业的食品公司协助指导研发;有村民养蜜蜂,他请来中科院蜜蜂研究所合作研制出了能吃的蜂蜜润唇膏;他还和承德、山西等地的食品生产厂家合作,代加工板栗仁、山楂养生茶、山楂汁等系列产品。

    单打独斗打不开市场,“老季”征求村民意见,和村两委班子协商,注册村集体企业,成立“北京张泉达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把张泉村的深加工农产品由公司统一销售,再给村民们分红。

    2017年,张泉村有37户低收入家庭达到“脱低”标准,到了2018年年底,全村成功实现全员“脱低”。因为怕自己的两年挂职期满后,公司运营可能遇到困难,“老季”又协调各方资源,推出了属于张泉村自己的微电商平台,又聘请了专业的线上、线下职业经理人。

    路铺好了,“老季”的扶贫挂职期也结束了,可他的心没有远离张泉村,闲暇时间总要再回去和村民拉拉家常,解决一些问题,“不忘初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即使我不在村里工作了,也还要做他们心中信任的‘老季’。”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