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同奔腾的河流,总在不经意间逝去。回顾过往,我自毕业后到农村工作已近两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我深深的记忆。我心里一直存留着这么一份朴实的感动,难以忘却。
2009年8月,我被选聘到永州市蓝山县正市办事处正市村任职。正市村位于蓝山县城西北,1000余人口,主要经济作物有黄花梨、烟叶、花生、茶叶,曾作为挑盐古道,至今仍存有昔日的青石板路遗迹。
为了尽快融入基层、了解村情,到村任职后的第二天,我便开始走门串户。
记得那日午后,当我来到孤寡老人胡祝凤家时,她正坐在屋前的空地上同村民闲聊。一番相互介绍之后,我坐在她对面,只见她衣着朴素,头上斑斑白发清晰可见,抬头纹和眼角纹都很重,说起话来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声音亲和而清脆。交谈增进了彼此的相知和信任,我心中不禁萌生了一种家的归属感。临行前,老人胡祝凤站了起来,询问关于农村低保证补办的事宜,我这才发现她严重驼背,我当场允诺一定尽快替她补办好低保证。
后来,我同驻村干部向民政所工作人员询问相关补办手续,并将补办好的低保证亲手交给了胡祝凤,老人当场感激不已,还要留我吃饭。
2010年11月,人口普查工作进展到入户登记阶段,我担任普查指导员、普查员。
那日上午时分,我们来到老人胡祝凤家,她一见立刻迎我们进了屋。屋内陈设极为简陋,床式陈旧,桌上有一部电话机,墙上贴了几张她儿子的照片。我们说明来意,在桌前坐了下来,她提来一茶壶,一边倒茶一边热情地招呼道:“喝喝茶解解渴,这天气太热了。”我正要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她又说:“你们难得来我屋里坐,上回帮我补办了证,我上楼拿些吃的。”“不用客气了,大娘。”她执意踏上楼梯,驼背使得她行动特别不便,每一步都显得吃力。她端来一盘花生和饼干,用双手捧出一些放到桌子上,连声说:“吃吧,不要客气,花生是自己田里种的。”她瘦小的双手上长满老茧,令人心酸。她老伴好几年前就过世了,为培养儿子上大学,她辛苦地劳作着,家里条件相对差多了。每当她提起儿子,她都显得十分兴奋和自豪,儿子寄托着她内心无限的希望和思念。而今她的儿子在外工作,时常打打电话回家,一年之中,只有待到春节才能回来探望独自一人生活的母亲。这份母子之情,那一刻深深地触动了我,她和养育我的母亲一样,不辞辛劳,一心付出,感觉总是如此亲切。
我常去看望她,陪她聊天,定期代她领取低保金。在我心里,已视她如我的母亲。
我相信,只要把奉献、服务作为自己的基本追求和人生信条,在得到村民真情回报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也会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