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村官马宁颠覆传统种田习惯
2011-08-19 12:00: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王海洋王晓英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人不应该没有目标。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该做些什么呢?1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该反思了、该考虑了……”这是马宁来到吉林省通榆县边昭镇西战村1个月后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

  如今将近3年过去了,这个25岁的大学生村官都做了什么?日前记者赴西战村采访,见到了已经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的马宁,一个中等身材、肤色红润、衣着朴素的小伙子。

  马宁的老家在河北巨鹿县农村,从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考取了吉林省大学生村官,被派往通榆县边昭镇西战村,任村书记助理。

  2008年9月1日,马宁到西战村报到。当时,其他地方在田庄稼长势繁茂,丰收在望,可他在西战村看到的却是大片不长庄稼的盐碱地,村里多是黄泥房和葵花秆搭的院墙。穷!荒凉!是西战村留给马宁的第一印象——全村共5个社1264人,2007年人均收入只有2800元,是吉林省西部最贫困的地区。

  马宁初到西战村,正赶上葵花价格上扬,市场上美国杂交葵花售价涨至每斤4.5元。但由于西战村种植的是多年前的土品种,且规模小,村民手里的葵花每斤2.5元都没人要,只得堆在家里。马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四处联系客商,可最终无功而返。

  思量再三,马宁决定创办葵花种植合作社。他一边四处筹集资金,一边做农民的思想工作,几经周折,西战村葵花种植合作社终于在2009年初成立了。合作社负责葵花购销,解决了农民葵花的卖难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马宁发现,农业种植结构单一是西战村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突破这一瓶颈,马宁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2008年9月至2009年春季,在村党组织的支持下,他与村“两委”成员和各社社主任外出参观了庭院经济、辣椒园区、奶牛养殖等高效农业项目。

  唐文生是村里发展庭院经济的先行者,从建棚、上喷灌设备到瓜苗育种,马宁都给予全程指导,(下转3版)

  (上接1版)单棚收入实现8000元。唐文生的爱人陈亚娟笑着说:“柿子、芹菜、香瓜种了两年,我们一家的开销就不用愁了。”在典型的示范下,西战村种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在庄稼地的种植效益明显提高后,如何让盐碱地焕发生机?马宁开始了新的探索。

  他想到,自己家乡盛产的枸杞,适合盐碱地种植,于是决定在西战村推广枸杞种植。但土战村祖祖辈辈都是种苞米的,突然改种枸杞,难度不小。马宁决定自己先试种。

  2009年春节刚过,他背着自费购买的1600多棵枸杞秧苗回到西战村。由于从老家到吉林温差巨大,他只得把细小的秧苗放在自己办公室精心照料,四五月份才移栽到村部院里的4亩空地上,枸杞苗间还套种了西瓜。他一个人浇水、锄草、喷药。秋天,西瓜丰收卖了2000多元,枸杞也结果了。

  马宁实验田的成功,引起了村民的广泛关注。如今,西战村建成了面积达40公顷的枸杞种植园,每户村民可以免费认领2亩地种植枸杞。

  在马宁的努力下,西战村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目前,全村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新盖蔬菜大棚21座,种植经济作物200多公顷,牛羊存栏3500多只,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800元提高到2010年的4950元。

  马宁的付出,赢得了党员和村民的信任。2010年1月,马宁全票当选西战村党总支书记。2010年6月,马宁参加西战村村主任换届选举,以绝对优势当选村主任,实现“一肩挑”。

  2010年10月,马宁在农村服务期满2年,被边昭镇政府录用为公务员。可马宁选择留在西战村,是当年吉林省期满大学生村官中惟一一个继续留任的。马宁和村民有个约定,那就是再利用3年时间,力争使西战村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使百姓生活更加安康、更加富足。具体而言,就是种地不再愁,病了有钱看。

  马宁比以前更忙了,上到“春季膜下滴灌”项目落实,下到家庭纠纷、邻里矛盾调解,他的手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眼光长远的他,开始策划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和各项惠民措施的落实。村里制定的《关于帮扶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若干意见》规定,对贫困家庭、单亲子女,村里帮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考上大学本科的,一次性奖励1500元。

  马宁另一个“重磅”动作则是改革井权制度。以前,水利部门给村里打井时采取的是“抓阄”方法,结果有的地方打成筛子眼儿,有的地方却一口井没有。今年,马宁决定按面积进行科学布局,把井打在需要的地方,并且把井的所有权收归村里,抗旱时规定几家农户合作共享。这项规定解开了多年制约西战村发展的一个“绳结”。

  马宁知道,要实现自己和村民的约定,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他相信,经过努力,办法总比困难多。今年初,马宁和边昭镇中心校一位教师喜结连理,妻子的支持更令他信心倍增。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