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身边星光> 正文
河北大学生村官张来军的一天
2011-08-05 12:00:00

  运动鞋、牛仔裤、1米76的身高,短而微卷的头发,鼻梁上架一副近视眼镜,皮肤晒得黑黝黝的,这就是任职于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范家沟村的大学生村官张来军,干练中透出几分憨厚和质朴。

  “这话份量有多重,我明白”

  见到张来军是在7月11日上午7点半,他扛着锹镐,正要去新建的野生栗蘑大棚。快步走在街上,不时有村民跟他打着招呼:“小张,这么早就开工啦!”“一会儿大叔也去地里帮你!”……看得出,两年多的朝夕相处,这个外来“村官”已经深深融入了村民当中。

  一路上,张来军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他的野生栗蘑种植还在试验阶段,目前只推广了1亩多地,但却倾注了自己1年多的心血。为了确保项目成功,张来军骑着摩托车驱车100多里,到迁西食用菌基地去考察,了解野生栗蘑的栽培技术;为了编写《野生栗蘑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熬夜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每一项投资的背后都隐藏着风险。“作为村官,带领老百姓致富可以,但我绝不会让他们承担风险”。为了把野生栗蘑的项目风险降到最低,张来军左思右想,决定自己先创业,成功了再向全村推广。

  这个年轻村官的举措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大棚选址、联系菌袋生产、购置建棚材料,每一项工作村里都积极配合。80岁的老党员李金不顾年老体弱,也来到基地帮忙平整土地;建大棚的所有材料都是村民们义务运送到位的。张来军说:“全村群众都是我的坚强后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精心培育,今年5月份,张来军的栗蘑实验大棚开始销售了,当月出产的栗蘑被抢购一空。

  边走边聊,张来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一分地的栗蘑大棚而言,投入大约在7000元左右,经营得当能产1000斤栗蘑,纯利润就是3000元,一亩地纯利润就是3万元。“咱村有1万多颗栗树,把这宝贝资源利用起来生产野生栗蘑,前景好着呢!只要村民愿意干,我会无偿提供种植技术,让大家都富起来!”

  “你为什么总要这样累呢?”聊到这个问题,张来军神情很凝重,“村里可重视这个项目哩,村支书就跟我说了六个字:‘交给你,放手干!’这话份量有多重,我明白,只有全心全意做好,才不辜负村民们的信任!”

  “贴通知这样的小事,也得动脑筋”

  中午12点,张来军收工回村部。由于家不在本地,村干部们在村部专门腾出一间屋给他当宿舍,吃住都在宿舍。

  “下午1点,还要到乡里送材料,只能煮方便面了”,借着煮开水的空隙,张来军忙中偷闲,坐到电脑前,打开了农村远教网,“正好利用这段时间下载几条农技信息,晚上给村民看一看,网上的实用技术大伙儿很爱看呢!”

  下午1点10分,张来军骑着摩托车来到乡政府。先到农业办咨询大棚养殖的相关政策,然后跑信访办,了解村里是否有信访纠纷,再到组织办领取党员活动通知,一圈跑下来,已经是3点多。“平时总在村里忙,来乡政府一趟不容易,把能想到的事情都办了,省得其他村干部和村民再跑,这也算是统筹安排吧!”

  下午4点,村主任通知他张贴一份关于收缴不合格奶粉的通知。刚刚回到村部的张来军,顾不上休息喝水,就赶到村里的主干道上,娴熟地张贴通知、再用喇叭广播。记者问及为什么不在村委会那条街就近贴通知,他说,村委会所在的街人少,贴到村里的主干道上,看到的村民多,宣传效果好。“贴通知这样的小事也得动脑筋,小小的村官一头连基层百姓,一头连政府,每一项工作都要很较真!”

  “大学生村官,就得干出特色来”

  晚上7点,张来军把中午从网上精选出的农业技术视频准备好,开始了每周一次的远教培训,播放的是栗树修剪技术科普节目。为了增加人气,他还自购了瓜果、香烟、茶叶,供群众在收看节目时享用。

  “我是大学生村官,就得干出点年轻大学生的特色来,远程教育培训拉近了我和村民之间的距离,又让大伙儿学到了先进的实用技术,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谈起这项工作,张来军很自豪。

  时钟指向晚上8点半。培训结束后,张来军拿出来一本砖头一样厚的书籍,开始了他的“自习”。他告诉记者,自从踏出校门来到农村后,发现农村其实是个很大的舞台,他所学的许多专业知识都用得上,于是,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充电”计划,每天晚上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学习基层管理、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

  乡村的夜晚是那样的寂静,村民们都已经熄灯入睡了,但“村官”张来军窗前的灯光依然亮着。这盏灯不仅照亮了身处异乡的大学生村官踏入农村基层的第一步,更照亮了长城脚下这个普通山村老百姓的心田。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全小松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