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锦田村书记李春锋:跨越千里去扶贫
2019-05-16 17:4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记者 许露露 通讯员 童玲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从广东英德市英红镇锦田村到贵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里勇村,距离上千公里。

  锦田村党支部书记李春锋至今清楚地记得,2016年11月1日,他第一次踏上前往里勇村的异地扶贫路时,他们一行人先坐了五个多小时的火车,又坐了三个多小时的汽车,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小山路上拐了无数次,抵达里勇村出现了集体晕车。

  头昏脑涨的旅途中,李春锋心里七上八下。里勇村的“贫困档案”一直他脑海中闪现:少数民族聚居村寨,142户527人,苗族占93%,其次为水族,贫困户55户201人,属国家级一类贫困村。

  李春锋心里明白,这次异地帮扶的压力比想象中的还要艰巨。

  下车后第一眼,他就被村民们的热情震惊了: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等在村口,人群前的空地上摆着一张台桌,上面满满地搁着酒碗肉碗,一人必须喝三碗村民自酿的土酒,吃两块肉才能进村。

  这是当地迎接贵客的最高礼仪,村民对于脱贫的渴望可见一斑。李春锋酒量一般,硬着头皮捧起酒碗。

  三碗水酒下肚,一路上的忐忑全化作了豪情。他心底默默下定决心:尽全力帮助这些淳朴的乡亲脱贫致富。

 

 

图为:4月24日,李春锋(右三)在里勇村现场指导当地村民种植蔬菜

 

  锦田村和里勇村的缘分起于2016年10月,在中国扶贫日脱贫攻坚论坛——乡村发展论坛上,经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牵线搭桥,这两个远隔千里的村子达成了“先富帮后富”的结对村。从那时起至今,李春锋奔波在两个村子之间,两年半时间去了20多次,行程比绕行地球赤道一圈还长。

  “你给这个遥远的贫困山村带去了怎样的变化?”面对记者的提问,李春锋没有直接用数据和政绩回答,而是谈起了他在里勇村印象最深刻的两次村民流泪。

  刚到里勇村的时候,在村民们殷切的注视下,李春锋一行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入目是层层叠叠的山、泥泞不平的路和建在山边、山腰的老旧木屋,连片平整的宅基地都没有,更不要提种植经济作物了。

  晚上,他们婉拒了当地政府安排的住宿,吃住都在村民家,和村民们谈心,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做梦都想脱贫,可有的村小组连路都不通,希望李春锋多想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个最大的困难。

  里勇村上丛组的交通最为困难。上丛组坐落在距村委会驻地4.5公里的山间,入组进寨只有一条凹凸不平的山路,群众出行困难程度超乎想象,去一次村委会需要翻山越岭,年纪大一点、体力稍差的,去村委会成了奢望,生产生活中的物资全靠肩挑背驮,产业发展从来都与这个组绝缘。

  2017年7月,李春锋回广东为上丛组修路拉到了30万赞助资金,打通了上丛组村民出行的障碍。

  路通的那一天,李春锋看到有个苗族阿婆,站在路边哭得不能自已,赶忙上去询问,阿婆流着眼泪说:“我今年89岁了,好几年都没出来过。我以为自己这辈子都见不到路通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还有一次,是帮里勇村建设一座幼儿园兼小学。当时,里勇村有70多个应该坐在教室里学习的适龄儿童,可最近的学校也在10多公里山路之外的乡里,一个孩子出去读书需要一个大人陪读照顾,还要租房,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根本无法承受这种经济负担,以至于有的孩子快10岁了都没有上学,这让李春锋心情格外沉重。

  在得到当地领导的支持后,李春锋多方筹措资金,支持里勇村建起了学校,解决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快落成的时候,有一位苗族妇女站在学校外张望,望着望着便哭了,她对李春锋说:“我们夫妻俩都在外打工,带着娃娃干活不方便,娃就在村里一直耽误着。他9岁了都没有上过一天幼儿园,想到这个心里就疼得很,感到对不起娃。你们做了一桩大好事。”

  “看到他们幸福的眼泪,我觉得吃再多的苦都值得。”李春锋感慨地说。

 

 

图为:李春锋(左四)在里勇村席地而坐,向村民宣传扶贫政策

 

 

  自家村书记两地轮流跑,为千里之外的村子送资金、送产业、送技术,锦田村村民怎么看?李春锋自豪地说:“当初签订帮扶协议之后,我就在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告诉大家我们村接下了一个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大家得知里勇村的情况,都愿意帮助他们!”

  锦田村的村民为什么这么给力,大概有一种过来人的心态——十几年前,锦田村曾经也是个贫困村,村民大多种植水稻,没有技术,肥料也不够,产量特别低。越穷矛盾越多,村子人心不齐,争水争地,乌烟瘴气。2002年村两委换届,连村民小组长都选不出来。李春锋当时回村筹备开店一事,一帮年轻人认为他有威信,推举他参选,他当选村委会委员。2005年换届,他当选村主任,现在他是书记、主任“一肩挑”。

  李春锋从小家境贫寒,家里没钱给孩子们读书,土里刨不出足够的粮食,1989年初中还没毕业,李春锋就背上行囊去了广州。

  上世纪90年代,广州有无数像他这样稚气未脱的打工仔。他睡工地,扛大包,80斤一包的化肥,十几岁的他每次扛两包,苦是苦,可一个月能赚四五百元,是在家种地的十倍。

  同村的年轻人知道后也追随而来,他前后带出来180多个同乡。因为为人仗义和气,他成了搬运队队长,在同乡中很有威信。这就是当年村里选举时,他脱颖而出的原因。

  在外闯荡过,视野不一样。当选村主任后,李春锋反思村里矛盾多,是因为太穷,穷得只能死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2009年,他从当时锦田村的帮扶单位得知一个消息,有个大公司准备建一个供港蔬菜基地,选中的那个村村民不积极,地块也不平整,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机会,一方面他多次找到企业老总谈合作,拍胸脯保证基地建设和蔬菜品质;另一方面他召开村民大会,动员村民加入蔬菜种植合作社,“有保底价、种多少销多少、天灾承担全部损失”,李春锋硬生生地将这个项目拉回到村里,全村490多户有200多户加入合作社。

  当时的锦田村,一天能运出30多吨新鲜蔬菜供港,种植户每年至少有几万元收入,很快村子就脱了贫。尝到了产业的甜头,村民们一门心思跟着李春锋干。他刚上任时,村集体账上只有10500元,现在年收入已超过15万元。

  多年积攒下来的产业脱贫经验,李春锋毫无保留地用在了里勇村。“我每次去之前都会联系对接,看他们的需求,然后决定带什么人去。去一次不容易,每一次都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他帮里勇村建了一个小水库,解决了缺水问题,村民可以种水稻,养稻花鱼;他动员里勇村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派了两个技术员常驻里勇村指导,蔬菜销路搭上了锦田村的快车;里勇村原来有茶园,但品种老化,李春锋牵线引进英德市一家茶叶公司,种了一千亩小叶绿茶,村民可在茶园务工赚钱,村集体也有了租金收入。

  4月的广东已是初夏,李春锋又一次踏上了去里勇村的扶贫路。在村口,里勇村的村民们依然翘首盼着他的到来,唯一的区别是,他再也不会被灌酒了:“那么多事情盼着你解决,可不能把你灌醉了。”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