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内蒙古准格尔旗,秋风拂过黄河“几字弯”,轻抚层层叠叠的梯田。山坡上,红彤彤的果子缀满枝头;沟壑间,金黄的谷穗压弯了腰。很难想象,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七山二沙一分田”的贫瘠之地。那时,山梁裸露如疮,风起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代代准格尔人在此坚守,却始终被“种啥啥都不成”的困境束缚。
改变源自一场向“绿”而行的变革。近些年来,准格尔旗以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为抓手,各级党组织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从攻克砒砂岩治理顽疾,到壮大林果产业,再到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绿色跃迁的乡村振兴新路。
荒山披绿——
三级联动攻克顽疾
正值金秋,站在暖水乡德胜有梁村的山峁上望去,昔日裸露的砒砂岩被层层叠叠的苹果林覆盖,水土保住了,风沙变少了,空气中散发着甜香。
1994年,村民王在达用卖羊换来的800元钱买回6棵果苗,经过多年摸索终于试种成功。这让村党支部书记赵勇军看到了希望,他带着党员试验改土,用黄土混合农家肥改良土壤,一锹一锹把砒砂岩变软地;为凝聚散户,2019年,村党支部整合土地建成120亩集体果园,推行“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如今,全村果园面积已达2300亩,去年总产值突破1200万元,让荒山披上了“绿衣裳”。
生态治理是准格尔旗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面对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难题,准格尔旗以系统思维构建“党委抓总、支部包片、党员包户”的三级责任体系。3年来,286个基层党组织、5200余名党员冲锋在生态治理一线,把组织力量扎到治理最前沿。
旗委统筹全局,将生态治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把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重大项目列为重点任务,统一指挥;苏木乡镇党委和嘎查村党支部化身“前线攻坚队”,通过划分党员责任区、设立先锋示范岗,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为把蓝图变为现实,准格尔旗打出“三道防线”组合拳:梁峁山顶挖水平沟、鱼鳞坑,种植乔木固土;沟坡地带由嘎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修梯田,种植苹果等经济林;沟道沟底则布设沙棘“柔性坝”拦沙。建立“党员包户”技术帮扶机制,指导农户开展经济林管护,推广“林果+中草药”复合种植,让生态治理成果持续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面对库布齐沙漠南缘的风沙威胁,布尔陶亥苏木党委将20万亩沙化土地划分为网格,建立“嘎查村支部包片、党员带头”的治理模式。党员带头,用草方格固沙等技术提升植被成活率,带领群众发展沙柳林下经济,实现亩均增收2000多元。老牧民杨根喜感慨地说:“以前一场风沙过后,院子里能积半尺厚的沙子,现在风沙停了,日子好了!”苏木森林覆盖率已达41%,年风沙天数从50多天减至不足10天。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截至目前,准格尔旗构筑起97万亩沙棘、92万亩山杏的生态经济林海,苹果、梨、桃等特色经济林面积突破6万亩,全旗植被覆盖率达76.2%,水土流失治理度达73%。
果香遍野——
特色产业延链生金
当经济林漫山铺开,初具规模,如何让“小果子”真正撬动“大产业”,成为群众的“致富果”?
沉甸甸的杏子挂满百亩杏园,卖不出去的话,就成了乡亲们心头“甜蜜的负担”。沙圪堵镇福路村党支部主动破局,与内蒙古高原杏仁露公司开展党建联建,推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落地。企业提供苗种、技术并保价收购,村民则流转土地、参与管护,成为产业链上的“产业工人”。村民翟福全高兴地说:“现在杏核有人收,干活有工资,一年能多挣两三千,心里踏实多了。”在村党支部的推动下,村里还建起加工厂,开发杏茶、杏仁酥等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让山杏真正变成“杏”福产业。
准格尔旗构建旗、镇、村三级协同机制,通过推动村企双方开展党建联建,有力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旗委统筹,实施“双向包联”机制,29名县级领导对接58家重点企业和116个项目,全旗211家企业包联158个嘎查村,深入开展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等8项工作,结成发展共同体。各苏木乡镇党委精准匹配资源,建立项目储备库,推进“一产重塑”与“二产拉动一产”,引导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各嘎查村推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牧户”模式,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形成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2024年,全旗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农牧民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企业、集体与村民三方共赢。
在内蒙古果计划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上,一颗颗野生沙棘果经过超高压冷杀菌技术的“洗礼”,变成畅销海内外的沙棘汁饮品。公司与周边嘎查村党组织合作,建起9300亩林果种植基地,签订规模种植、林果抚育、村民就业等合作协议,实现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全链条管理,让连片的经济林真正变成村集体和村民的“绿色存折”。
“内涵”升级——
农文旅融合发展
秋日,天气逐渐转凉,大路镇小滩子村的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里却热闹非凡。千亩稻田构成的巨幅画卷下,一群孩子正兴奋地体验“浑水摸鱼”;一旁的树屋民宿阳台上,游客们品着“稻田咖啡”,远眺黄河。4年前,为唤醒这里沉睡的1800亩盐碱滩,村党支部引进承泽稻渔生态农业观光有限公司,建设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通过党员带头示范、群众积极参与,改良土壤、疏通水系,打造出“稻渔共生”的生态样板。园区还发展研学旅游、特色民宿等多元业态,让农业基地变身热门景区,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园区务工有薪金、业态增收有红利”。
乡村振兴成色如何,还要看发展后劲足不足。准格尔旗坚持党建引领,系统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旗委牵头实施“一河三川”党建工程,建设沿黄河、百里长川、纳林川、牛川4条各具特色的党建示范带,统筹规划文旅产业布局。加强历史文化、黄河文化、漫瀚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力度,推动各苏木乡镇党委立足本地实际,打造黄河览胜游、沙漠探险游、工业观光游、漫瀚风情游等特色鲜明的文旅产品。绿水青山不仅有“颜值”,更具“内涵”,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金山银山”。2024年全旗接待游客总人数177.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455亿元。
暮色中的崔家寨,石窑古朴,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与黄河涛声交织。这座清代古村落,在魏家峁镇杜家峁村党支部的推动和党员积极出工出力下,以“修旧如旧”的理念重现生机,成为黄河大峡谷边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不仅复原了绳匠坊、醋房等传统场景,还推出《崔老爷拜寿》等沉浸式演出,民俗在这里‘活’起来了。”村党支部书记胡银柱说。文旅发展带动全村人均收入从不足6000元增至1.8万元,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文化饭”。
从风沙肆虐的荒滩到花果飘香的绿洲,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我们推动‘两山’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努力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准格尔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卢文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