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昊
联合国旅游组织最新公布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有4个乡村入选,入选总数达19个,居世界首位。这一成绩,彰显着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实践智慧——以绿水青山为底色,以文化传承为灵魂,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乡村要发展文旅?为什么文旅要向乡村发展?经济学上,这是一场“错配的纠偏”。在城市里,供给同质化与拥挤成本抬升,使旅游体验的边际“新奇度”不断递减;而乡村拥有稀缺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资源,恰好契合消费升级与身心疗愈的需求。文旅产业通过生态与文化的无形价值具象化,以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民宿餐饮、非遗手作、研学康养等为手段,把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由此,不仅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更重塑了乡村的活力,把农业与现代服务业重新嵌合,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乡村经济新形态。
这些“最佳旅游乡村”的出圈,凝聚着乡村文旅发展的共识,也彰显着因地制宜的创造力。今年入选的东罗村、荻港村以农遗与水乡相融,让垛田、河网、桑基鱼塘构成田园即景;基卡依村通过修复古碉与藏式民居,让建筑成为民族文化的叙事载体;黄岗村以共治重塑侗寨,用“寨老制”“款约”延续乡规民约之韵。再看往年入选村落,篁岭村以徽派古建与“晒秋”塑造视觉名片,下姜村以高效农业践行“两山”理念,扎尕那村凭峡谷风光走向国际,小岗村以改革精神续写时代传奇……类型多样、风采各异的中国乡村,正以自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让世界在独特的乡村风情中读懂中国。
19个“最佳旅游乡村”的入选,见证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也描绘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图景。面向未来,要让更多乡村百花齐放:既要坚守生态与文化底色,又要以市场和科技激发活力;既要引来资本与人才“活水”,又要促进村民共建共享。唯有如此,乡村文旅才能从“流量美景”走向“幸福实景”,让美丽乡村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与时代风貌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作者为东南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