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睡的记忆照亮未来
2025-11-03 09:5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宋盼盼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2年,我拎着行李踏入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奥依曼坎儿孜村,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庄的名字是维吾尔语,意为“希望的坎儿井”。在村委会,迎接我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张加兵。他笑容爽朗,带着父辈们垦荒时留下的坚毅痕迹。张书记是实打实的“支边二代”,他的父亲是60多年前响应国家号召,从江苏邳州来到这片戈壁的第一批年轻人之一。张书记说:“盼盼,我们村,是各民族兄弟一起用坎儿井水、汗水和青春泡出来的。”

  到村后不久,一项特殊的任务落在了我肩上:和村里的干部们一起,收集整理散落在大伙儿家里的支边记忆,充实我们的支边纪念馆。

  收集故事,远比整理文件柜复杂。挨家挨户走访老支边家庭,老人们沉默居多,只是摆手:“都过去的事啦,苦哈哈的,没啥好讲。”转机,发生在一次实打实的帮扶中。为村里的古丽大婶解决了医疗报销的老大难问题后,她拉着我的手,眼圈泛红,转身颤巍巍地从旧箱底抱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皮破损,纸页酥脆。“这是1965年,大伙儿在风沙口轮流放骆驼的排班表。”古丽大婶说,“那时候没牲口保险,风沙大牲口就容易病倒,大家只好轮流值班,苦是苦可心齐。”这薄薄的本子像一本生命契约。张书记翻看着,眼眶也湿润了:“我爹那代人,就是这样一根藤上结的葫芦,谁也离不开谁。”

  张书记待人和气,他的家是我们年轻村干部的生活加油站,我们有时直接在张书记家里加班。那晚整理史料,他在父亲的老旧樟木箱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油纸包。打开,是一摞保存得极好的黑白老照片,以及一盏布满锈迹、灯罩碎裂的马灯,坎儿井定向油灯。照片中,一群年轻的脸庞迎着风沙站在刚开挖的坎儿井旁,眼神明亮。“看这灯!”张书记说,“老辈人下井掏坎儿井,全指着它,身后点灯,影子朝前,挖得直;灯一灭,马上跑,这是没氧气了。”

  收集来的老物件堆满一桌,其中最牵动人心的,是一个外表斑驳的木制信箱,这是村里老邮递员张大伯捐出来的。张大伯说,1961年开春,江苏姑娘田满芳在信箱前拆开自己母亲的信,摸到信封里塞着家乡的酥糖,哇地就哭了。那以后,村里的知青们,也把省下的奶疙瘩、葡萄干塞进寄回家的信里。这信箱,成了边疆孩子给爹妈回礼的“专车”。这个故事,后来成为我讲述民族团结的一个动人故事。

  我们整理了很长时间,也感动了很久。“铁姑娘”吴德侠沙打不死树苗的斗志,支边二代刘友华接续奋斗后的村庄蝶变,唐金芳化悲愤为力量的建设热情,刘排山身为赤脚医生的仁心坚守……他们的奋斗精神,已融入坎儿井水,浸润着村庄,直到未来。

  宋盼盼与支边一代张焕俊老人在奥依曼坎儿孜支边馆。吾斯曼·阿不都 摄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