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全长3752公里,位居全国第二。近年来,福建省围绕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持续推进基层党建机制创新,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覆盖到海上,打造海上“枫桥经验”基层党建品牌,推动组织优势向海聚焦、组织资源向海聚合、组织力量向海聚集,把海疆党建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形成海固疆稳、村强民富、渔安善治的良好格局。
筑堡垒,红帆飘扬碧蓝海疆
“我们这个海上社区功能可多了,养殖证、贷款、税务都能办理,养殖户买东西还有超市。”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上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德枝自豪地介绍,遇到养殖技术难题,也有科技特派员帮助解决。
溪南镇海域面积111平方公里,常住渔排养殖户2000多户、5000余人,海上从业人员高峰期达2万余人。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2023年6月,七星海上社区应运而生,这是福建省首个建制式海上社区,它像一个岛屿,漂浮在距离陆地5海里的碧蓝海面上。离陆地远了,靠渔民却近了,吴德枝说,“岸上能办的,在海上也可以办。”2024年8月,溪南镇党委推动七星海上社区党支部与陆上3个重点渔业村党支部联建共建,吸引3个渔业行业协会、7个海上社区常驻单位加入,构建起陆海共治新局面。
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要覆盖到哪里;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阵地就要建设到哪里。
漳州市在海域相连的区域探索推行县域共建、镇村联建,建成岸上党组织、海上党支部、捕捞养殖党小组“三级党建工作网络”,成立养殖、捕捞等特色产业、行业党支部。目前,漳州市已建立涉渔涉海党组织74个,覆盖渔船1.5万余艘。东山县从全岛地理上布局,在海上、船上、岸上建立党组织,构建山、海、湾、港、村相依并存的基层海疆党建工作体系。诏安县在沿海村设立养殖、捕捞等特色行业党支部16个,选拔100余名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员担任支部成员,推动党组织和海上养殖、远洋捕捞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艘船舶就是一个“小社会”,泉州市将基层党组织扎根于船舶,在渔业非公企业中全面推行“党建入章”,将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到码头、船舶。南安市探索成立全省首个红色船员党支部,组建7名党员船员构成党员先锋队。石狮市依托“党建+”邻里中心打造全省首个渔港渔工“零工市场”。
福州市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契机,设立海上党群服务中心,在渔港码头建设海上驿站,引导党员、养殖大户等成立养殖协会,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养殖交流、议事调解等各类活动。连江县精心培育“渔都先锋 温暖启航”党建品牌,构建“党建领航、干部护航、人才助航”三维联动机制,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红色动能,渔业产值连续5年位居全国县级第一。
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是个海岛街道,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桥头堡”。大嶝街道创新设立“海岛党校”,传承“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英雄三岛精神”,为党员群众学习交流、开展活动等提供阵地支撑。大嶝街道创设海上党员联络站(点)机制,在出海船队中选聘富有经验的渔民党员为联络员,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随船向海延伸。
强机制,守护海疆域安民宁
今年夏天,一艘商船不慎误入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北侧海域,给5户海带养殖户造成不小的损失。“海带损失已经成为事实,就按市场价计算赔偿。既然是一场意外,大家各让一步,以和为贵。”在秀屿区东岱湾海上党支部的“老船长调解室”里,党员“老船长”刘玉成当起了调解员,帮助双方和解并达成赔偿协议。
因渔船碰撞、海区侵占等原因引发的矛盾纠纷难以避免,秀屿区环岛绕弯成立6个海上党支部、23个海上党小组,打造“海上党员‘110服务队’”“老船长调解室”等前沿善治阵地,海上纠纷海上解,“小事不出船、大事不出港、矛盾不上岸”。而莆田市靠海乡镇成立1023个网格党支部(党小组)、1658个单元党小组,靠海乡镇47个党群服务中心和96个网格党群服务站,全线视频上图大数据平台。
哪里有渔船作业,哪里就有党组织,福建沿海地区将健全网格作为提升海疆治理效能的基础工作。
宁德市将海上社区管理海域合理划分成网格,构建“海上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先锋户”的组织架构和服务体系,从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群体中选优配强网格员,建立网格服务事项清单,推进纠纷调处、数据采集、问题排查等工作。宁德市还研发了“海上社区智慧综治平台”,在海上设立流动“近邻评理室”,打通海上治理“最后一百米”。
漳州市建立“定网、定人、联船”责任管理机制,并对海上船舶进行编队编组,推动海上治理网格化。东山县推广海上“枫桥经验”,构建“村党组织—海上党组织—养殖片区(渔船小组)—养殖户(渔船)—渔民”的海上网格体系,建立联动管理机制,引导镇、村党组织与海上执法部门开展联建共建,实行“问题发现—分级提交—联席会商—联动处置”管理机制,推动党员干部全覆盖包保乡镇船舶8018艘。诏安县与漳浦县、龙海区、广东省南澳县等周边相邻海域县区签订海疆共建协作机制框架协议,加大与云霄县、东山县相邻海域基层党组织的共建力度,谋划海上联合救援、联勤培训,有力提升海域党建联建覆盖面。
而泉州市丰泽区推出渔业事务同商机制,依托“蚵壳厝边渔民议事协商平台”“蟳埔女调解平台”等,为渔民提供纠纷调解、生产维权等服务;惠安县崇武镇前垵村创新开设渔民调解室,由渔民党员牵头,帮助渔民调解渔民生产纠纷20多场,调解成功率达100%。
兴产业,向海图强共同奔富
今年2月,霞浦县“北参南养”实现历史性突破,北壁乡海参育苗厂从北方购进“东科1号”海参耳状幼体2亿粒并顺利投放,将产出十四五万斤海参苗。同时,福建省首家聚焦海参产业发展的科技小院——“福建霞浦海参科技小院”在北壁乡挂牌成立,这正是霞浦县党建赋能产业发展的体现。霞浦县是国内海参三大主产区之一,去年产量达10.2万吨,种苗与科技的双突破,让北壁乃至霞浦产业含金量更足。
靠海吃海,向海图强,各级党组织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海洋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泉港区南埔镇惠屿村是泉州市唯一的孤岛行政村。近年来,惠屿村党支部争取资金8000多万元,实施通水、通电、通航等10大“民心工程”,探索出一条“党建强村、产业兴村、生态立村、文旅美村”蝶变路径。目前已建成鲍鱼、海带、海参、吊蛎等5个万亩现代化新型养殖基地,年产值规模保持在2亿元以上,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7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9.5万元,先后获评“中国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和美海岛”3个国字号荣誉。
福鼎市嵛山镇是福建省12个海岛建制乡镇之一。嵛山镇党委根据5个村不同的资源环境特点制定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分别发展旅游、民宿、餐饮、文创艺术、研学等。嵛山岛附近海深、潮水大,适合深海养殖,嵛山镇成立运营管理公司,带领各村发展深海网箱养殖,目前全镇网箱达到182口,去年总产值达到1.5亿元。云霄县列屿镇山前村以党员领办项目带领群众共同富裕闻名。山前村党总支书记汤养华介绍,村里有28位党员带头养殖巴非蛤、牡蛎,带动全村五六十名群众参与。今年50岁的党员汤福添,养殖巴非蛤和牡蛎各1000亩,吸引8名村民入股,年总产值达到2700万元,提供了50多个就业岗位。
平潭68海里景区周边分布着8个涉海渔村。近几年,平潭海坛片区指导各村成立村办企业,实施景村融合工程,系统推进68海里景区及周边村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带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年均为周边村集体经济增收约200万元。而放眼全区,平潭景村融合发展全域绽放,近3年带动村民4318人转产转业,给渔民提供更多“靠海吃海”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