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弹指一挥间,这一论断已从江南山村播撒至神州大地,成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理念。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我们重访余村,采访与余村结对的湖北堰河村、安徽西递村,来余村考察学习过的河北哈里哈村,与余村素未谋面但心意相通的宁夏长流水村,记录这些村子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一村之美,村村同兴。通过这些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管窥其背后万千村庄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20年来,中国村庄风光之美、人文之美、产业之美、生活之美的丰富厚重,生动印证了“两山”理念的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论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
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答问的要点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要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继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人。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全面加强防沙治沙和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扎实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2025年7月7日至8日,习近平同志在山西考察时的讲话
浙江余村
好山好水共富路宽
余村“青来集”青年人才社区。(新华社发)
8月11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浙江主题展在此正式开幕。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余村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
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是土生土长的余村人,对家乡的转型发展深有感触。20世纪90年代,依靠炸山开矿,余村一度成为安吉“首富村”,但这条路子很快便难以为继。2003年,村“两委”抓住“千万工程”实施契机,果断关停矿山,踏上绿色发展之路。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村庄指明了方向。十五载光阴荏苒,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度考察余村。看到村庄的蜕变,习近平总书记欣慰地指出,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余村的“打法”在不断升级。近年来,余村联合周边村镇形成“大余村”,实行片区组团发展,推动资源共享、产业共兴。
绿水青山做底,大余村发起“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青年人才和创业项目落地,2023年,又整合利用土地、建筑等闲置资源,打造出青年专属创业空间“青来集”。短短两年间,“青来集”已入驻文旅、影视、医疗器械、可持续材料等企业29家,1000多名青年在此生活创业,营收突破8亿元。
2024年,“大余村”实现旅游总收入100亿元。大河涨水小河满,余村全村分红达316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升至7.4万元。
汪玉成感慨,过去来余村考察是“两点一线”,从标志性的大石碑走到余村电影院就结束了。现在余村新业态多如雨后春笋,闲置小屋变邮局,水泥厂变乡村图书馆,矿坑遗址公园建起了餐饮观光综合体,有更多东西可以看、有更多参观线路可以选了。“在余村,‘逆城市化’真的变成了现实。”汪玉成说。
余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不仅在浙江。放眼全国,余村已与40多个乡村结对共建。好山好水好机制,共富路大家一起走。“今年我们推进‘中国和美乡村共富联盟’,由余村牵头组建。余村‘共富超市’把全国各地的好产品集中起来,实体店已经开业运营了。”汪玉成说。
“两山”理念接续传递,“两山”转化路径不断创新,余村越来越有生命力。
湖北堰河村
乡村好物上架“共富超市”
堰河村俯瞰。(谷城县委组织部供图)
“非常感谢余村汪书记邀请我们堰河村加入共富联盟。”前不久,在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的邀约下,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来到堰河村做客,还带来一个好消息:堰河好物已在余村“共富超市”顺利上架。“余村农特产品是短板,堰河村刚好可以弥补。”汪玉成说。
堰河村和余村,跨越千余公里的“牵手”,缘于两个村极为相似的转型历程。20世纪90年代,余村炸山开矿,山是秃头光、水是酱油汤;堰河村砍山伐木,见山山秃头、见水水断流。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看不到出路时,“两山”理念为两个村子送来了希望的曙光。
2005年余村率先开始修复生态,探索生态农旅产业的转型。闵洪艳先后三次前往余村取经,寻找绿色发展之路。在闵洪艳带领下,堰河村因地制宜在荒山荒坡栽种茶叶、杜仲、板栗等经济作物。闵洪艳说:“我们学习了余村经验,也结合了我们山水资源特色,开起农家乐,把老百姓的房子做成特色民宿,发展乡村旅游。”
为了把蛋糕做大做好,堰河村成立了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全体村民入股,实行“统分结合”经营机制。闵洪艳介绍,统就是在村党委领导下,依托合作社,对所有从事旅游经营的村民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品牌;分是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尊重村民自主经营权。
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偏僻山村,走出了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2024年,堰河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万元。堰河村还联合下七坪村、田家河村等周边7个村,成立“1+7大堰河共富圈”,共同打造“茶旅小镇”,助力共同富裕。
同为全国人大代表,汪玉成和闵洪艳两位村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了合作的初步构想。此次“奔现”,汪玉成和闵洪艳再一次“确认眼神”:他们要干的,就是让中国和美乡村共同富起来这件大事。眼下,堰河的灰鸡蛋、有机茶摆上余村货架。今后,两村将整合资源,搭建更大的农产品销售平台、乡村旅游推广平台、人才交流平台。
安徽西递村
“两山”转化有了榜样
西递古村的传统徽派建筑。 (新华社发)
朝阳穿过尘埃,照亮薄雾轻笼的群山。位于黄山南麓的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如一叶扁舟,静静停泊在绿山的海洋里。漫步古村,仿佛置身泼墨山水画中。
“2021年底,西递村和余村同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届最佳旅游乡村,成为全国‘唯二’,我们当时就动了结为‘秦晋之好’的心思。2022年3月,我们与余村缔结友好乡村。”西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傲立快人快语,“因为余村和西递有很多相似点,比如美丽的风景,再比如发展乡村旅游的定位,我们就想着学点新招。”
有意思的是,西递在生态保护方面走过的弯路竟也和余村类似。早些年,西递村“靠山吃山”,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是石灰窑,年复一年烧石灰,青山变成了“光头山”。后来,西递村转变思路,依托独特的徽派古建筑资源发展旅游业。
从全力恢复植被,到保护水环境,西递坚定地走向“绿水青山”的召唤。2013年,西递村将旅游主线路两侧的民居接入污水管网。2020年,村里所有民宿接入污水管网。如今,3条由东向西穿村而过的清溪,给西递村增添灵动的韵味。
青山绿水、古民居群、非遗项目……西递村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旺盛的人气、宽松的环境,吸引很多新老村民来西递创业。2024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胡成龙回到家乡,将老屋修葺一新,开起中高端民宿。“我家小院能俯瞰西递村景,是游客青睐的打卡点。”胡成龙笑着说,“现在民宿入住率稳定在60%左右。”
截至目前,西递村超过80%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
“余村在贯彻‘两山’理念、提升‘两山’转化质效等方面的实践,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胡傲立说,两个村不断健全交流机制,在景区引流、干部培训、“两山”银行发展等方面,西递村获益匪浅。
河北哈里哈村
林木成材又生财
哈里哈村俯瞰。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组织部供图)
骤雨初歇,山中薄雾氤氲。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镇哈里哈村的林场,高大的松树直冲云霄,鹿鸣声穿透薄雾。
哈里哈是蒙语,汉译为“怪石林立的山谷”,简称“怪石谷”。“抬头望山秃,低头见河干。山地脱皮下河川,冲走沟里百亩田……”这曾是村里的真实写照。但今天,哈里哈村以1亿元的林木估值,为“两山”理念的基层实践增添了鲜活案例。
2019年7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康文友赴浙江余村考察,受到余村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巨大启发。“我们村也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我们种下的树苗要保护,更要利用。”
回村后,康文友带领党员成立“植树突击队”,依托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技术支持,在“怪石谷”中科学造林。截至目前,全村森林面积达2.3万亩、覆盖率为78%,每年科学间伐收入40余万元,生态林补助也有近20万元收入。
守住了生态底线,还要挖掘好良好生态的价值。这几年,哈里哈村大力发展旅游康养、餐饮民宿、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流转农户土地种植油葵等观光经济作物,引导村民打造农家小院,发展精品民宿。此外,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出“塞罕坝牛”“塞罕坝羊”“哈里哈有机野生菌”等产品。“以前年收入不足2万元,现在经营民宿每年能挣5万多元。”村民赵建林说。
在哈里哈村造型松示范基地,一棵普通的松树经过造型师的巧手修剪,变成“迎客松”“不老松”等景观树,价值能涨30倍。
在村里走上一圈,记者发现,村民的房顶上都装有光伏板。光伏电板产生的电并入国家电网,每年能为村民再增加一笔收入。而今,村里又在谋划开发林业碳汇交易,预计未来卖碳汇指标可获取收益50余万元。
“森林是我们的现在,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想进一步借鉴余村等地的发展经验,结合实际创新思路,让‘两山’理念在哈里哈村的实践更丰富更出彩。”哈里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佳箖说。
宁夏长流水村
黄沙瀚海也是金山银山
麦草方格。(长流水村村委会供图)
6月30日11时30分,随着最后一米草方格扎进沙子,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长流水村见证了历史性时刻: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带最后的缺口补齐了!这片曾经肆虐的沙海,如今被无数一米见方的草方格织成的“金色巨网”牢牢缚住。
“这件事我们几代人干了近70年!”站在绵延的沙丘上,长流水村村民黄立俭望着凝结着多年心血的治沙成果,不禁红了眼眶。
这里是我国沙尘暴西北路径的重要通道。上世纪50年代,当地首创的“麦草方格”法破解了治沙这一世界性难题。村民们将30厘米麦草以铁锹斜插沙地,四边相连成正方形后压实,曾经肆虐的流沙被牢牢“钉”住,沙丘之间,新绿萌发。
村民郑建祥说,父辈治沙肩扛草捆徒步进沙漠,人又累、效率又低。“我参与治沙,用的是无人机,能吊运90公斤物资飞行2公里,省时省力,一天能干上一代人几天干的活。”
瀚海黄沙也能变金山银山。荒漠披上绿装,给村民带来了“生态饭碗”。迎水桥镇深入挖掘沙漠资源和治沙文化,大力发展“自然生态研学+”,吸引5家企业入驻,高标准打造丝路骑士腾格里探索家营地、童见沙漠训练营、识野艺术写生基地等业态。
沙漠里头,热热闹闹。“迎水桥镇靠沙吃沙,每年旅游业收入在2300万元,还给21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迎水桥镇相关负责同志说。
墙内开花墙外香,治沙还为迎水桥镇带来了两个惊喜。首先,沙地农业展现出惊人潜力,100余亩柠条、沙葱等耐旱作物种植,让村民既有工资性收入,还有经营性收益。其次,治沙技术向外输出,15名“治沙包工头”率领200多名技术骨干,将宁夏治沙经验推广至甘肃、内蒙古、新疆等省区,连跟着这支队伍打工的村民每年也能挣10万元。
“过去治沙是为了活命,现在治沙成了致富产业。”长流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兴川说,虽然没去过浙江余村,但长流水村和余村保护生态环境、用生态促增收的精神是相通的,“余村的金山银山是绿的,在我们这里是黄的,都挺好。”
策划 陈炳山 郁芬 朱秀霞
本报记者 周妍 车婧 刘琼 尹丹丹 周静文
通讯员 赵凯 乔阳 杨光坤 周易 严盟 王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