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诚航(中)讲解直播注意事项。宿云龙 摄
2024年8月,我来到河北省邯郸市邱县陈村回族乡陈三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刚来的时候,心里满是干劲,想着能把学校里学的东西用到村里。可现实给我上的第一课却是扫地、除草、铺砖——全是些最琐碎的活儿。
走访群众比干体力活更难。刚开始那会儿,村民家的冷板凳没少坐。我学着说邱县话,留意回族乡亲的习俗,帮着扛化肥、修农具,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捎东西。可信任不是一天能建立的,吃“闭门羹”是常事。
记得有次蹲在路边发愣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马中广拍了拍我肩膀:“小李,这有啥!咱陈村人挺实在的,应该是对你不熟悉。我陪你再去转转。”他带着我重新敲门,用土话跟乡亲们说:“小李挺靠谱,是来帮咱过好日子的!”一来二往,慢慢地,乡亲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当我也能蹲在门槛上,听着旱烟锅子的声响,才真正明白他们想什么——是盼着在外打工的孩子多回家看看,是想着饭桌上能多俩菜,是希望村里的日子能更有奔头。
明白这些,我就琢磨着得干点实事。电商是条路子,我便主动揽下这个活。借着“邱县牛羊肉”的品牌,我张罗着改造直播间、组织培训,手把手教大伙怎么拍视频、怎么直播卖货。可“新东西”并不容易,培训时,有人直接说:“我这岁数手机都用不明白,搞不了这些!”
我知道光说没用,就和马书记商量了个办法。他扯着大嗓门在村口喊:“老少爷们儿,咱村搞电商,党支部带头干,赔了算我的,赚了算你们的!”这话一出,乡亲们笑了,眼神里的怀疑也松动了几分。我们还把隔壁村的“土专家”马建波请来,他拎着一沓打印出来的订单截图往桌上一拍:“瞅瞅,上个月光卖红薯就挣了5000块!”这一下,人群里“嗡嗡”地议论开了。
我重点带几个愿意尝试的村民,像“留守妇女”何大姐。她四十出头,手脚麻利,就是见了镜头哆嗦。第一天培训,她攥着手机像捧了个“烫手山芋”,镜头对着自家腌的酱菜,半天就蹦出一句:“这,这……这酱菜,不孬。”我在旁边急得直搓手:“大姐,你得说说咋好呀!”她脸涨得通红:“俺嘴笨,说不成!”
没办法,我只能换个招儿。第二天,我干脆搬了个小板凳坐她家灶台边,让她像平常跟邻居唠嗑那样介绍。这回她放松多了,一边搅着大酱缸一边念叨:“这酱得晒足180天,俺婆婆那辈就这么做的……”我赶紧抓拍下来发到网上。没想到,当天就有人私信问价。何大姐盯着手机屏,手直抖:“真有人买?”首播那天她卖了20多单,第二天全村都传遍了:“老何家的媳妇会弄那啥直播了!”
渐渐地,村民的态度变了。最固执的石大爷,原先见我就躲,后来偷偷把他炸的麻花塞给我:“小李,帮俺也弄弄那个直播。”当初说“学不会”的马婶,现在成了最积极的打包帮手,还发明了“流水线作业”——她负责装箱,她闺女系红绳,小孙子贴快递单,全家齐上阵。现在,“陈村共富直播间”里订单声此起彼伏,成了最动听的“致富曲”。到现在,我们已经累计开展培训和直播50余次,培育了23名乡村主播,带动了50余户增收。
回头想想我这一年多,从连邱县话都听不懂,到现在能跟乡亲们蹲在门槛上唠家常;从跟着马书记挨家挨户“混脸熟”,到带着大伙把直播间搞得红红火火。一路走来,不管裤腿上沾过多少黄胶泥,手上磨出多少茧子,只要看着何大姐直播时越来越自信的笑容,听着石大爷炸麻花时哼起的小曲儿,我就觉得值了。李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