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最北方 心向党中央——黑龙江省深化边疆党建推动稳边固边兴边
2025-07-25 08:3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漠河市北极镇北极村神州北极广场。(大兴安岭地委组织部供图)

  漠河市北极镇北极村七星广场。 (大兴安岭地委组织部供图)

  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稻田画。许露露 摄

  从苍莽的大小兴安岭到辽阔的三江平原,从奔腾的松花江畔到静谧的乌苏里江沿岸,黑龙江省近3000公里陆地边境线串联起1300多个边境村。

  地处祖国最北最东,黑龙江以党建为笔勾勒新篇——深耕“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边疆党建品牌,为北疆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学思想 铸忠诚

  抚远,祖国大陆最东端。

  对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来说,2016年5月24日是他终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作社视察,走进稻田,登上插秧机,看苗情、问收成。

  7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玖成”,跟着袁胜海穿行在一望无际的绿浪间,听他回忆总书记来到合作社时的幸福场景。袁胜海深情地说:“这些年,我们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充分发挥合作社引领带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种好中国粮食、端好中国饭碗。”

  这句话,他无数次对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说起。近年来,黑龙江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课、主课、必修课,每年全覆盖轮训边境地区1300多名村党组织书记、15.4万名党员,组织“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龙江足迹”现场教学500余场,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玖成”正是现场教学点之一。

  漠河,距抚远2000公里,中国北极。

  漠河有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边防哨所——北极哨所。

  漠河短暂的夏天,是哨所官兵最幸福的时光——驻地冬季极端气温零下53℃,界江每年冰封长达8个月。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雾霭,25岁的藏族小伙扎西便身姿挺拔地走向执勤哨位。“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是解放军救了我们一家,我心中从此埋下参军报国的种子。”如今,他如愿穿上“国防绿”。“坚守北极,报答党恩。”这是他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理论学习和党性淬炼下,扎西从懵懂新兵成长为“边防通”,他和战友们,也成了广大党员干部们争相学习的榜样——黑龙江选树“北极哨所边防战士”“最美夫妻警务室”等先优对象180个,激励党员干部对标先进、忠诚履职。

  以理论武装铸牢忠诚、以党性教育淬炼忠诚、以典型示范砥砺忠诚,黑龙江深入开展政治忠诚教育,引导边境地区党员干部以满腔热忱忠诚守土戍边。

  以思想固边、用忠诚戍边,黑龙江绵长边境线上这抹耀眼的红,是干部群众深入骨髓的信仰,更是砥砺前行的力量。

  强组织 固堡垒

  暑假,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卫明村迎来旅游旺季。上午9点不到,江边的玻璃栈道就迎来了许多游客。

  卫明村位于黑龙江畔,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以前经济薄弱、产业单一。“不能让村民一直过苦日子,一定要抓班子、带队伍。”上级党委委派经验丰富的干部与村党支部书记万长春结对,精准帮带。村“两委”扶持致富能手创办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成“修恩湖休闲旅游”等项目,吸引近百名村民返乡就业。因表现突出,上一届乡镇换届时,万长春被提拔进入乡领导班子。

  像万长春这样享受激励政策的边境地区村党组织书记,黑龙江省已有104名。为激励边境地区“头雁”干事创业,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设计了4条激励路径:提拔进乡镇领导班子、招录乡镇公务员、招聘纳入乡镇事业编制、提高在岗和离任补贴,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

  “咱村明天修路,想吃牛肉蒸饺的今天还能进!”7月8日上午,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记者见到村党支部副书记徐聪时,她正忙着在微信朋友圈发公告。

  小南河村位于乌苏里江畔,近年发展旅游,碰到回头客少的难题。两年前徐聪到村任职,将丰富餐饮种类作为突破口,让村民户均增收近4万元。“组织上给咱村派的大学生有想法、能吃苦,带来了新思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韩明兴的评价发自内心。

  针对艰苦偏远地区招人难、留人难,2020年以来黑龙江省创新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和徐聪一样被选派到边境村任职的大学生共有1710名,这些年轻人把根深扎进土里,为边境村带来了发展的新气象。

  不止于此。以组织强边固防,黑龙江实施了“一揽子”硬核举措:向全省280个抵边村全覆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实施助力乡村振兴“千人行动”和组团式援边行动,选派535名中省直优秀干部人才到边境县乡服务;连续4年开展基层党建整县提升行动,将7个边境县(市、区)纳入重点推进范围,集中培育89个边境党建示范点……

  建队伍、聚人才、打基础,一系列“组合拳”为黑龙江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强的组织根基。

  兴产业 富边民

  黑河市爱辉区张地营子乡小新屯村,是个风光秀丽的俄罗斯民族村。村里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充满俄式风情,果戈里街、托尔斯泰街等街名让人印象深刻。

  村党支部书记张新亮把对村子的感情化作带领村民奔富的决心。他在村里成立了种植养殖合作社、山野菜加工厂,这几年又带着村“两委”琢磨起文旅融合的新赛道。

  “省里出台加快发展边境特色旅游20条具体措施,指导我们乡村党组织深入挖掘边境地区资源富集、生态优良等优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文旅企业’等方式,整合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张新亮说,“我们村是东极抚远、北极漠河‘两极穿越’的自驾线枢纽,村里正运作建充电桩、打深水井、开补给站,让游客的旅途体验更美好。”

  不只有自然风光。6月21日,漠河第三十五届北极光节开幕,数以万计天南地北的“追光者”齐聚北极村,为这个“最北村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冬捕节、冰雪汽车越野赛……在黑龙江绵延的边境线上,精彩的文旅活动不断创新,乡村的致富故事不胜枚举。以组织资源助力边境旅游提档升级,旅游产业成了广大边境村新的致富增长极。

  “原本一到冬季村里就冷冷清清,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村民都踏踏实实在村里做生意,村里的人气儿越来越高。”张新亮说到这时,满脸洋溢着喜悦与自豪。

  产业兴则边境稳,边民富则边防固。黑龙江在边境县(市、区)建设红色美丽村庄10个,利用专项资金扶持44.4%的边境村党组织引领发展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推动边境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长。2024年,该省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的边境村占比达97.9%、50万元以上的达45.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聚合力 戍边防

  虎林市虎头镇是中俄界江乌苏里江的起点,7月8日黄昏,记者走进虎头边境派出所,跟随民警们的脚步,感受他们的巡边日常。

  晚6时整,记者坐上警车前往执勤点,穿过一片密林和灌木丛,20多分钟后眼前豁然开朗,落日余晖把乌苏里江染成一片金黄。然而,美景下暗藏着“考验”。刚下车,一群凶猛的“小咬”扑面而来,冷不丁被咬一口,又痛又痒。

  既守卫每一寸国土,也拂去每一点尘埃。纸皮、塑料瓶……民警们见到垃圾就弯腰捡起。一级警长韩国辉说:“夏天还好,冬天零下40多摄氏度,巡边经常顶着吹得人睁不开眼的‘刮烟炮儿’寒风,但我们从未退缩。藏蓝是‘警’色、红色是底色、忠诚是本色,守护国土是最神圣的职责。”

  抚远市黑瞎子岛上,东极哨所的官兵每天记录日出时间,迎着祖国第一缕阳光升起国旗;每天清晨6点,逊克县车陆乡宏疆村的村民护边员准时来到江边,开始一天的巡边……

  这是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凝聚起的强大合力。

  黑龙江着力把党员干部、边民群众、边防官兵拧成“一股绳”,共同维护边境地区长治久安。

  ——在边境地区划分网格6763个、配备网格员1.4万余人,构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防联控网格体系,打通边境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整合属地公安、边检部门力量,成立“干部+干警+边民”的治安联防小分队249支,动员3072名边民党员担任护边员,构筑起巩固国防的钢铁长城。

  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各族群众肩并肩、步同频,共同书写振兴华章——这,就是黑龙江交出的答卷。

  本报记者 陈炳山 许露露

  通讯员 龙组宣

  视频摄制 许露露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