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区村落搬入社区新居,近4800名群众如何融入新生活?在云南开远市灵泉街道云龙社区,这个开远市建市以来一次性移民搬迁人数最多的社区,给出了一份带着温度的治理答案。
2013年,承载着小龙潭镇3个村委会、12个自然村、近1400户群众的期待,云龙社区正式成立。开远市以党建为抓手,用创新治理模式铺路,帮助村民平稳迈过城乡鸿沟,顺利转变为有归属感的“市民”。
红管家:织密“贴心网”,破解“融入难”
“当初,村民们是扛着农具进城的,楼道里能看见鸡鸭跑,垃圾桶旁总堆着杂物,明显能看出他们的茫然与不适。”回忆起社区初建时的场景,社区党总支书记罗云伟感慨万千,“现在不一样了,有了‘红管家’,社区从‘乱糟糟’变成‘齐整整’,‘云龙人’这个身份,成了大家的骄傲。”
这份转变,始于一套精准的治理体系。搬迁之初,为稳住人心,云龙社区党总支率先推行“党建+微网格”模式:将社区划分为5个片区、107个楼栋,6个党支部像“基石”一样扎根各小区,190余名党员主动认领“责任田”,在楼栋门前挂上党员身份牌与服务承诺书,让居民随时能找到“主心骨”。
2022年,治理服务再升级。在组织部门支持下,社区党总支领办成立龙鑫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同步组建“红管家”党支部,打造“云龙红管家”品牌。这支300余人的队伍里,党员带头、居民参与,既是物业管理员,也是环境监督员;既是安全巡逻员,也是纠纷调解员,把服务从“办公室”送到了居民“家门口”。
“智慧云龙”信息平台更让服务“提速”。居民轻点手机,就能通过“吹哨办事”功能反映问题、提出“微心愿”。平台上线至今,房屋租赁、政策咨询、水电维修等千余件诉求实现“高效接单、100% 办结”,让“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成为现实。
家门口:搭建“就业桥”,稳住“好日子”
“搬得出”是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社区党总支把就业作为“民生头等事”,聚焦大龄、残疾、留守妇女等群体的“就业痛点”,打造“家门口就业平台”,用 “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的组合拳,让每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户均年收入达9万元,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心也安下来。
闲置资源变成了“就业岗位”。社区党总支领办的龙鑫发展有限公司,盘活社区闲置的商铺、车位,通过规范出租管理,不仅让集体经济年均增收超200万元,还新增了120余个就业岗位,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计”。
“小商户”带来了“大活力”。社区通过“招小商、引活水”,先后引入国洪公司、锡箔纸厂、红河汇远、昭余珠宝等企业,利用空置房屋建起蔬菜分拣、箱包制作、首饰加工等 “务工车间”。如今,这里既有13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也有100余个灵活就业机会,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蔬菜分拣车间,李阿姨正麻利地挑拣韭菜,手上动作不停,脸上满是笑意:“在这儿坐着就能挣钱,还能贴补家用,多好!”在社区居委会隔壁的“云龙社区微工厂”,昭余珠宝的生产线一派忙碌,工人张姐说:“以前去市区打工,光路上就要1个多小时,现在车间就在楼下,上班时间自己安排,照顾老人、接送孩子、做饭都不耽误,晚上还能领材料回家做,工资一分不少。”
这些“灵活岗位”,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更给了社区女性和老年人新的“社会角色”,让他们在劳动中找到价值,也让社区充满烟火气。
幸福里:送出 “民生礼”,暖透 “心窝子”
集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如何让发展红利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位居民?社区党总支把答案藏进了日常的民生细节里,用三项贴心政策把温暖揉进三餐四季,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住得安心,是群众扎根城市的第一步。社区直接为所有住户免去了物业费,还专门组建了一支专业修缮队。不管是水管漏水、路灯损坏,还是公共设施出了问题,居民一个电话,维修人员就能随叫随到。这种“零负担”的居住保障,从源头上打消了搬迁群众“住不起、住不好”的顾虑,让大家在城里住得踏实。
老人的就医难题,更是社区牵挂的重点。考虑到老年群体“看病贵”的压力,社区从 2021年起就推出了医保兜底政策: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只需自己缴纳20元,剩下的医保费用全由集体经济承担。3年来,100余万元的补助金像一股暖流,先后惠及2500余人次,让老人们看病不用再为钱犯愁,晚年生活更有底气。
双职工家庭的“带娃焦虑”,社区也看在眼里、帮在实处。30余名党员教师志愿者主动组队,专门开设了“七点钟课堂”。每天晚上7点到9点,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免费参加课业辅导,还能参与素质拓展活动。截至目前,这样的课堂已经开展了近300场。每到傍晚,教室里此起彼伏的读书声、讨论声,就成了社区里最动听的“背景音乐”。
记者 周晶 通讯员 漆保林

“红管家”为云龙社区居民提供上门维修服务。(开远市委组织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