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我来到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文化街道嵎峡河村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嵎峡河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红色底蕴深厚。我时常思考:如何用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村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个问题,成为我开展工作的起点。
通过走访调研,我发现村里老人多,其中80周岁以上的约有90人,不少独居老人日常生活面临困难,子女外出务工多,吃饭经常凑合一口,娱乐只有看电视,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对匮乏。作为村书记助理,我意识到,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为乡亲们解决实际困难,才是选调生扎根基层的意义。
在一次村“两委”会议上,我提出了在村里建设幸福院的想法,村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嵎峡河村是‘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的故乡,是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过去老百姓推着小推车支援前线,现在更需要我们照顾好这些为发展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这番话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我与村“两委”班子反复研究论证,精心制定建设方案,把村东头的闲置院落改造成幸福院,既要让老人们吃上口热乎饭,更要给他们一个能唠嗑、能解闷的“家”。
筹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资金如何保障、厨师从哪里请、饭菜口味如何众口能调、设施如何管理……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需要细致解决的“基层大事”。那段时间,我和村“两委”几乎“长”在了幸福院:联系爱心企业捐赠调味品,发动党员志愿者轮流帮厨,走访征求每一位老人意见定制菜谱,桌椅的高度、扶手的角度,都要反复调试,确保老人们用得舒心。我深知,办好一座幸福院,暖的是民心,传承的是红色土地上尊老敬老、为民服务的初心。
今年5月,幸福院正式投入运营。每天清晨,我第一件事就是赶到幸福院。饭菜香飘在院落,老人坐在院子里唠着家常等着开餐。开餐铃声准时响起,老人们有序地排起队伍。整洁明亮的餐厅里,20张桌子坐得满满当当,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纷纷称赞道:“这肉炖得真入味,比家里做的还香”“以前中午就对付一口,现在天天都能吃热乎的”。幸福院里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声称赞,都是对我工作最好的肯定,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决心。
饭后的幸福院依旧热闹。活动室里,老人们或三五成群下棋打牌,或聚精会神看电视节目;图书角旁,我读报给老先生听,时常分享好玩的趣事;院子里,阳光正好,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广播里播着戏曲……我也会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健康讲座、义诊活动,让老年朋友在吃饱吃好的同时,更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关爱照料。现在的幸福院,成了老年朋友每天都盼着来的“第二个家”。
每天在幸福院忙碌着,和老年朋友们朝夕相处,不知不觉间,他们把我这个“外来人”当成了“自家人”。这种身份的转变,比任何荣誉都更珍贵。作为选调生,从初到村里时的茫然,到如今每天在幸福院感受烟火气与温暖,我不仅见证了一处院落的蜕变,更读懂了基层工作的意义。
徐小惠
徐小惠(前排右)在村里幸福院走访。(文化街道党工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