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基层负担过重、“小马拉大车”现象的治理,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展开调研。
在基层治理方面,河口街道已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行动。一是建立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明晰“应尽之责”。全面梳理基层治理事项,优化镇街、村级职责任务清单,梳理上报8类18项超出乡镇职责范围的任务,建立边界清晰、权责一致的基层治理体制。二是完善下派帮扶机制,整合“资源要素”。深化市、区、企业三级联系帮扶队伍,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深入农村一对一重点帮扶,规范村级组织运转。三是规范街道工作人员管理,确保“队伍稳定”。统筹分配人员,杜绝违规借调现象。四是推动基层待遇落实,拓宽“发展渠道”。持续推动职级晋升、年度考核优秀比例向乡镇倾斜,不断强化乡镇干部待遇保障;所有统招社工均纳入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畅通职业晋升通道。五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保证干部每年至少参与1次市级或区级培训;创新年轻干部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训。六是落实“四下基层”制度,主打“真抓实干”。减少形式主义调研,建立基础事项“一厅受理”制度,推进民生服务下沉基层。七是卸下“指尖”工作负担,丢弃“形式桎梏”。整治重复政务平台建设,规范公众号和工作群组管理;严控会议时间和文件数量,切实解决“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等问题。八是强化挂牌治理成效,厘清“应减之负”。按省定标准清理街道、村(社区)牌子,精简明确7项需出具证明事项和15项印章使用目录。九是推进“多格合一”,壮大“人才队伍”。划分全区网格,实现“定人、定格”;组建“两员三官五老一律”队伍。十是优化经费保障体系。完善“五小”设施,推动村集体产业转型,聚焦土地流转等农业新模式,改“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壮大村集体经济。
河口街道基层减负成效初步显现,但仍存在深层次挑战。一是从“个案整改”到“系统治理”的转化机制不健全,部分领域仍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缺乏系统性、集成性的应对措施;二是形式主义新变种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和隐蔽性,如滥挂牌问题在前期整治后,部分职能部门变相增加挂牌数量或调整挂牌形式;三是部门协同发力不足,跨部门责任落实不平衡、信息共享不充分,统筹协调难度大,尚未形成高效联动格局;四是基层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部分村(社区)产业转型意识不足,“造血”功能弱,制约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提高思想站位,严格监管机制。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明确监管事项和标准,确保基层减负真正干到实处。二是推动扩权赋能,实现权责对等。严格事项准入退出制度,规范流程步骤,厘清权责关系,明确责任主体,高效落地实施;明确权限资源保障措施,确保人、财、权与治理任务匹配,防止“责下权不下”,提升基层干部的话语权;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发挥政府资源整合优势,减轻基层人员技术和工作压力。三是转变督考方式,完善治理规则。政策措施要“差异化”,科学确定任务指标;考核标准要“科学化”,加强正向反馈;问责机制要“精准化”,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四扣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王丹丹
选调生王丹丹(前)在开展国情调研。(东营市委组织部供图)
选调生王丹丹(右一)在入户走访。(东营市委组织部供图)